《登岳阳楼》导学案湖北省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葛英娥教学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诗歌触景生情的写法。2。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情怀。学法指导诵读、理解相结合。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通过理解达到背诵的目的。知识链接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江南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此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当时杜甫57岁,漂泊于湖南一带,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教学过程:一、字音辨识坼(chè)乾坤(qián)戎马(róng)凭轩(xuān)涕泗(tìsì)鸟瞰(kàn)二、词语解释1.吴楚东南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2.乾坤日月浮(象征天地、阴阳等)3.亲朋无一字(指书信)
4.戎马关山北(借指战争)5.凭轩涕泗流(眼泪和鼻涕)三.诵读、理解分析按要求诵读,了解诗的大意。①开门见山的直说,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就像昼夜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广)③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好友音信全无,自己一身病痛,唯剩一条孤舟。(窄)④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诗人昔日的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具体分析;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使用了对偶的手法。“昔”“今”在时间上对仗工整;“闻”“上”同为动词,词性对仗工整;“洞庭水”“岳阳楼”是名词,词性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的沉郁之感。学生提出异议;作者过去只是听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能够尽情观赏洞庭湖的美景。我认为这里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喜悦之情。那位同学来解答这个问题。生: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联系作者写作的背景来理解。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到迟暮之年才登上岳阳楼。如果说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所以这里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联中“坼”“浮”的表达效果。【明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既是实写,又寓想象。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形象。生:老师,孟浩然的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写得极为生动。你能说说那个写得更生动吗?师:问得好,那位同学能帮忙解答吗?生:孟诗的“撼”用得有声势,是炼字炼出来的。但杜诗中“浮”字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浮”字用得更自然。3.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由宽阔转入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到尾联意境又转为宽阔,前后相互衬托,使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显然表达的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世人自伤漂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兵荒马乱的动荡情况,不禁潸然泪下。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今上岳阳楼”一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因此诗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四.课堂小结此诗构思精巧,意境开阔。它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五.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回答后面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701—762)盛唐时期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诗以豪迈大气为主,是现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鉴赏古诗的歩棸:1、认真阅读注释,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生活及写诗的时间和背景。2.了解诗的大意。3.理解分析,回答问题。首先了解这首诗的大意,在回答问题。第一句: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第二句: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从高度俯瞰。第三句: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愁苦闷之心。第四句: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第五、六句: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般。第七、八句: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衣袖偏偏飘舞,豪情逸志溢于言表。1、颔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什么手法?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2、颈联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3、结合诗歌背景,思考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答:诗人本是流放之人,本应是心情沉重,而尾联诗人醉后竟翩翩起舞,足见诗人心情轻松畅快,两相对比,可见诗人的豪迈之情。4、该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比,有何异同?可联系诗人的诗风比较。答:两首诗都是在登岳阳楼之后所作,都抒发了观岳阳楼之感,都写出了岳阳楼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但在意境上有明显的不同,可从诗尾看出,一个是“涕泗流”,为国事忧心忡忡,伤感垂暮无力;一个是“舞袖回”,纵是被贬,依旧豪放。在艺术风格上,杜甫注重写实,故诗歌沉郁顿挫,而李白性情浪漫,故在表现上想象奇特。六.当堂检测1,找出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c)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间、空间领域。表面上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瀚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和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与全诗联系不紧。
A.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凭轩”与首联中的“今上”首尾呼应。答:c项。“但从整体看,与全诗联系不紧。”有误。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由宽阔转入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到尾联,意境又转为宽阔,前后相互衬托,使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七.学习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鉴赏古代诗歌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1.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描写、修辞、炼字等。)2.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豪放、忧国忧民、归隐、爱惜人才、儿女情长等。)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词性;风格特点、结构特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规劝、讽喻、言志、怀古、送别。)5.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思乡怀人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爱情诗、抑郁诗等。)附板书登岳阳楼首联:叙登临——人世沧桑颔联:眼前景——雄伟壮丽颈联:眼前事——无限辛酸尾联:心中事——满腔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