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新城道中、旅夜书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触景感怀之作。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任何一个传统文人都清楚这四个字代表什么,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这个称谓可非同一般。但是,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除了一次是指“侏儒”以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此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品诗 精字品析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这两个字用的极富动态感,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把洞庭湖浩翰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阔大。这两句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炼字题:字义-结合句子分析-诗人情感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注】此时的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带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1)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引”“衔”。“引”用拟人,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3)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并谈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泊岳阳楼下①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①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左右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是逢国破家衰时流亡之作。 泊岳阳楼下①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首联写出了诗人对岳阳的初识,诗人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诗人眼中,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是一幅泽国千里、气势宏博的图景。奠定了豪迈的感情基调。 泊岳阳楼下①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2.对颔联“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泊岳阳楼下①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首联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颔联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有悲怆之感;颈联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尾联以鲲鹏图南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注】同样是杜甫晚年漂泊到岳阳时,登临岳阳楼时所作。诗题为《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其实是杜甫到岳阳后受到裴使君的款待,裴使君与他一起登上岳阳楼。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云雾跟宽阔的湖面融为一体,傍晚落日照耀着独自耸立的高楼。 主人待我就像当年陈蕃对徐孺子的礼仪一样,徐孺下陈蕃之榻。那么我就只有勉力赋诗,来唱和才如谢眺一样的主人。 岸边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一丛丛梅花正盛开,但春天已然来到,百草正待破土而出。 我要违背渔夫劝我归隐,随波逐流的告诫,从今以后我要向大鹏一样向南高飞。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首句描写洞庭湖景色,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比,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写洞庭湖的景色只在第一句“湖阔兼云涌”,而且是直接说“湖阔”,不加修饰,比起《登岳阳楼》里的第二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来,不仅少了真实可感的宏阔意境,似乎少了分开地域、承载乾坤的宏大气势。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颔联用典,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有文采,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是对裴使君的赞美。这样写,更加委婉含蓄。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描绘了岸边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一丛丛梅花正盛开,但春天已然来到,百草正待破土而出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早春图。表现了杜甫在颠沛流离之后,受到裴使君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时内心的温暖和安慰。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他含蓄地借典故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注】①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②絮帽:绵帽。③铜钲(zhēng):古代乐器名。④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1)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上看首联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怀。作用:①“欲山行”领起下文,引出下面六句对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具体描写;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感情基调;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诗人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④点明了季节气候和出行环境,为下文设置背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2)从写景角度和所用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赏析中间两联(颔联、颈联)。(6分)(2)【答案示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赏析】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澄澄的铜锣。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一首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为唐代七律名篇。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作,抒写了共同的政治抱负和共同的政治命运而形成的友情。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柳宗元也未能逃脱。你对柳宗元了解有多少? 【知人论世】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文以辞采华丽为工。21岁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诗因清新简淡近于陶渊明,故前人多认为他承陶诗传统;又因其风格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有相似之处,故历来有“王孟韦柳”之并称。然其幽峭奇僻,长于哀怨,又与陶、王、孟、韦有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翻译】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1、作者说“愁思茫茫”,联系全诗看,因何而“愁思茫茫”?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思的?(本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结合诗人的遭遇,体会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景中见情。“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对唐代的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哀景写哀情。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3、这首诗情景交融,结合颔联的表现手法作具体分析。第二联中,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象征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 “贬谪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贬官文学多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初踏贬途的仓皇、身陷文化“蛮夷”之地的精神痛楚、才学难施的生命荒废之感以及在贬谪苦难中既坚守忠奸大义又竭力超越痛苦的心路历程必然要反映到贬官士人的文学创作中。在许多朝代中,对官员进行贬谪处罚的典型方式就是派遣到远离京城的城市去。在这些被贬谪的官员心目中,这些城市就是一种草野。白居易被贬谪到九江,在他笔下这座城市的形象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完全是一幅荒郊僻壤的景象。柳宗元描写他被贬到的柳州是“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蛮烟瘴雨之地。苏轼被贬到黄州后,所描写的景色不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就是“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都是乡野江湖气象。实际上到了唐宋年间,上面提到的这些城市多已相当繁荣了。但在传统士人们的眼中,这些远离政治中心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似乎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只有朝廷和草野。所以范仲淹到了岳阳城,登上岳阳楼,看到、想到的还是只有庙堂和江湖两极,而没有眼下这个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的城市。 1、忠而被贬之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英雄末路之哭,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激愤与惆怅。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4、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5、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7、羁旅行役之苦8、思乡怀归之情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首联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颔联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