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19-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上课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宋词19-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上课用)

ID:923309

大小:1.66 MB

页数:2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的名诗句默写】1、想当年:金戈铁马,--------------。2、千古江山,----------,孙仲谋处。3、舞榭歌台,----------,----------。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5、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6、------------,清风半夜鸣蝉。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8、事如芳草春常在,--------------。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8、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苏词“豪旷”,辛词“豪壮”。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著有《稼轩长短句》。 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词他是著名的爱国志士,他的文学创作密切地联系着他的政治事业。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2、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艺术风格:辛弃疾继承苏轼和南宋以来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气势壮阔的艺术境界,也接受婉约词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瑰丽多姿的艺术风格。思想内容:辛弃疾的词今存六百二十余首,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为题材:⑴、抒发抗金复国的爱国情怀,⑵、抨击金人入侵及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屈辱投降的罪行,⑶、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⑷、表达对在金人统治下的人们水深火热生活的同情和关心。 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而他的词,也被评价为“龙腾虎掷。” 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不停地向西北流去。日子随着流水一天天流去了,但中原仍陷于敌手,恢复无期。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经过这里,他们都禁不住洒落了多少眼泪呀!向北遥望故都,可惜被前面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到“长安”,但却阻挡不住江水向东北滚滚流去。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在江边我正满怀愁绪,忽然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作者暗用典故,唐代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①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水。②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③鹧鸪凄厉的叫声。3、“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是如何描写行人痛苦的?“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行人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典故“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比喻。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①担心百姓疾苦;②心系朝廷,因主张抗金而困难重重的痛苦;③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④对不思复国、苟且偷安的南宋当局的担忧。 1、结构上曲折回环,可谓一波三折。①“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始,往后一波三折,这是登台的所见、所感。这一句为第一折,表示了对主和派的愤恨;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第二折,抒发的是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能放弃恢复的强烈情绪;③“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为第三折,反映的则是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④前后三句,处处言水,处处言山,照应却不重复,而是勾连往复,有曲折回环之美。艺术手法: 2、熟练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全词写景暗喻,即“借水怨山”。“西北望长安”两句中,以江水喻当时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以青山喻当时主和派的阻扰抗金。“青山遮不住”二句中,实际的意义是主和派何能压住爱国者恢复的强烈的意志呢?“山深闻鹧鸪”句中,借鹧鸪“行不得也”的叫声,寄托对恢复中原之志屡屡受挫的担忧愤恨。通篇运用比兴寄托手法,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共同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剧,因此感动了后世无数读者。 课后模拟练兵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登上北固楼,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的大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的奔流不息。【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当年孙权在年轻时代,就做了三军统帅,他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屈服。天下的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就难怪曹操说,“要能有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题目:⑴、词的上阕有两问,从“何处”“千古”两个词来看,这两问发问的角度有何不同?⑵、词的下阕,作者极力赞赏孙权的英雄才俊,有何用意?⑶、全词由三问构成,请具体分析三问中包含的不同情感。 ⑴、词的上阕有两问,从“何处”“千古”两个词来看,这两问发问的角度有何不同?第一处是从空间的角度发问,第二处是从时间的角度发问。⑵、词的下阕,作者极力赞赏孙权的英雄才俊,有何用意?⑴、反衬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庸碌无能,怯懦苟安;⑵、表现作者有心报国却无人任用的复杂失落的心情;⑶、劝谏南宋统治者,启用贤能,收复中原。 ⑶、全词由三问构成,请具体分析三问中包含的不同情感。一问神州何处,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之情;二问兴亡几多,表达了对国家的关注之情;三问英雄何在,喊出时代渴望英雄的呼声,及对庸才的鄙夷之情。 再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