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一中语文组
登岳阳楼(唐)杜甫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写作背景背景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刘须溪“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 王嗣奭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这一联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和无边的宇宙“对应”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极为渺小的“有限”之身,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行吟者,是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的如此穷愁潦倒的一个孤魂。缺衣乏食,居无定所,得不到亲友的慰藉,连一个赖以承受痛苦的正常的身体都没有。飘零、孤寂、衰老、贫病,一个活人生存所需的空间萎缩到不能再萎缩。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①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②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③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引题写景个人景况国事艰难广阔胸襟意境宽阔宏伟登岳阳楼交代背景宽阔广大凄凉落寞
前四句写景→宽阔广大开阔↓五六句叙身世→凄凉落寞狭窄↓七八句抒感慨→广阔胸襟开阔
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以阔壮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
小结《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迁移拓展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思考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
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近景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景
平野阔大江流——孤舟——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诗人命运的写照明确: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艺术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声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诗人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见诗人心情之悲愤。直抒胸臆
比喻的手法,以一沙鸥自比,表达了漂泊孤零的感慨。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关于“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主旨: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在这茫茫的寂寥江天之间,羁旅之怀油然而生揭示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不言苦而苦自生,不言愁而愁自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之前,人生命运更是孤单凄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
名岂文章著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读来令人心沉。
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被排挤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孤凄飘泊的主要原因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字字感人、声声催泪
前半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后人对杜甫的评价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无高尚伟大之人格,亦无高尚伟大之文章。——王国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 庄严:人格瑰丽:艺术永久:影响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