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说课稿罗田县三里桥小学罗亚辉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本课是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设计理念、说教学程序、课后反思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单元教材理解与把握。 单元内容简析: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单元特点简析: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和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引人思考。单元重点简析: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通过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来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意蕴。单元作用简析:这一单元既是对上组课文-生活感悟的延伸与深化,又为第七组课文对国家、民族历史的思考埋下情感的伏笔。(二)本课教材理解与把握。《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母亲》,是一篇略读课文。瘦小羸弱,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尽管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母亲在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这是多么博大而深沉、朴素而崇高的母爱!作家对母亲的描写并没有浓笔重彩,只是抓住母亲的形:极其瘦弱的脊背,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龟裂的手指;抓住了母亲的行: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抓住了母亲的情: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母亲的形象就诉诸于作家笔端——那是个瘦小羸弱,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但她在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这是多么博大而深沉、朴素而崇高的母爱!
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父母之爱。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体会人物的情与爱;难点则是如何引领孩子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基于上述考虑,针对本文是略读课文的这一特点,结合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二、说学生学生已经有了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分析、判断、概括的语文基本能力,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而且前面学了一篇有关父爱的精读课文,对于这篇略读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在理清课文叙事顺序,概括主要内容,抓住相关词句体会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因此,我课前让他们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或问爷爷奶奶,了解当年的情况,帮助突破本课的难点。三、说教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整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体会父母之爱。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具体来说,本课教学中,我的主导方法是“层递式”教学。主要是立足语言文字,通过几个层面的学习:如让母亲显“形”,显“情”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剥笋”般地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学法设计上,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手法,潜心会文,进行批注阅读,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其次,学生运用“读写结合,适度拓展”方法,在深刻领会原著的基础上,品位文中的精华文字,采用多重朗读,比较学习的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让学生感受母亲的胸怀,体会作家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怀念。五、说设计理念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现行的人教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改变了过去课文孤立成篇的格局,而以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如果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教师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仍将是浮光掠影。由此,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在系统论、学生主体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以单元为单位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成为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节课,我尝试本着“大教材”观的教学思想,对专题单元寻找连接点,进而统整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种做法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更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更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故本节课教学我设计思路主要是:以“情”为经,以“言”为纬,紧扣语言,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诠释“慈母情深”,建构“有意义的课堂”。语文的本体是什么?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人文的物化表现,母亲的无私的爱正是通过文字符号来传递的。因此,让学生理解、品味、涵咏语言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六、说教学程序(一)、激趣聚神、导入课题。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歌曲《母亲》,学生听后浅谈感受。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注重积累、作者简介。【设计意图:本课开头,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我采用学生欣赏歌曲《母亲》动画来导入,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读书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学生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边度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2、学生汇报交流。【设计意图: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了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A、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1.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根据已经掌握的学习课文经验,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并用线画出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B、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学生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参与,个性阅读和感悟,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活了创新的灵魂,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我尽量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力求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感情,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四)、创设情境,深化体验。把《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请学生
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那个画面作为电视剧的开头的第一个镜头?学生读书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基本是本课结尾,为了检验学生对慈母情深的感悟和体验,我设计了“我来当导演”的情境,让学生设计出电视开头的画面,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感悟和体验最深的文段,既是一个个性化体验的表述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我感觉以情境出现比以习题出现的效果明显好多了。】(五)、课堂总结、课外延伸。1、课堂总结。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母爱伟大、无私,作为子女应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份深沉的母爱。知识方面:要学习梁晓声先生通过精准的遣词用句,在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母爱的写作技巧。2、拓展训练。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请学生说读懂了什么?3、课后延伸。①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②仿照本课,描写一件日常生活中母亲(父亲)关爱自己的小事,写出自己对父爱或母爱的感受。【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联系实际,注重训练。在学生明白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训练。课堂上,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写出自己母亲对爱的表达方式。从而也完成了三维目标,教育了学生: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作为子女应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深沉的母爱。】七、课后反思这节课后,自我感觉还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行。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我虽然想了一些办法,但是感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作者描写的当时背景反差较大,加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信任不是很到位,还是放手不够,多少还局限于个人的教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还不是很细致,阅读方法指导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学生读的还不是很充分,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气氛不够、学生个性化体验还很苍白,学生情感升华还没有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