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赏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轼新城道中赏析

ID:924680

大小:71.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城道中二首?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作品原文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⑴,吹断檐间积雨声⑵。岭上晴云披絮帽⑶,树头初日挂铜钲⑷。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⑸,煮芹烧笋饷春耕⑹。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⑺。散材畏见搜林斧⑻,疲马思闻卷旆钲⑼。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⑽。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东风:春风。⑵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⑶絮帽:棉帽。⑷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⑸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⑹饷:用食物款待别人。⑺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辔〔pèi〕:缰绳。⑻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那么沉,以为棺椁那么速腐,以为器那么速毁,以为门户那么液樠,以为柱那么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假设是之寿。’〞⑼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⑽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白话译文其一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其二.可修编. .-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作品鉴赏这两首诗是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温暖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风光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剧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忧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迫间却迷了路。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答复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假设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较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可修编. .-?新城道中?〔其一〕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西南,为属县(今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作者简介: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朗读感知:自读,初步感知;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容;有感情的品读。探究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迫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可修编.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温暖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风光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知识拓展红梅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表达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定风波1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修编.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⑵沙湖:在今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⑷已而:过了一会儿。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⑹吟啸:放声吟咏。⑺芒鞋:草鞋。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⑼料峭:微寒的样子。⑽斜照:偏西的。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沉着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今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假设,缓步而行。作品鉴赏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缺乏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照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迎风冲雨,沉着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可修编.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异,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蝶恋花.春景?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叹。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蝶恋花·春景〔1〕花褪残红青杏小〔2〕。燕子飞时〔3〕,绿水人家绕〔4〕。枝上柳绵吹又少〔5〕,天涯何处无芳草〔6〕?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7〕〔8〕。词句注释〔1〕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2〕花褪残红青杏小:指杏花刚刚凋,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褪〔tuì 〕,萎。〔3〕飞:一作“来〞。〔4〕绕:一作“晓〞。〔5〕柳绵:即柳絮。〔6〕天涯何处无芳草:指春暖,处处长满了美美芳草。〔7〕渐悄:渐渐没有声音。〔8〕多情:指旅途行人过分多情。却被:反被。无情:指墙荡秋千的佳人毫无觉察。白话译文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声音渐渐消散了。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1].可修编. .-作品鉴赏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这首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场的:花儿已经凋,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场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缺乏。“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说明这是清晨的风光,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那么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完毕,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风光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土,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风光,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那么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是家,墙外是路;墙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确实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可修编. .-无情〞之人终究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答复。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冷淡,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那么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发奋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可修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