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导入:播放视频,导出——展示PPT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美食:东坡肉(江浙名菜);东坡肘子(川菜)政治:欧阳修赏识,官至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后来又遭遇乌台诗案;文学艺术:(1)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散文: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记承天寺夜游》(初中)《赤壁赋》(高中必修三)背诵《赤壁赋》(高中必修三)(3)书画: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如:《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如:《枯木怪石图》(4)诗歌:黄庭坚并称苏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一种美食,蕴藏着生命的智慧;一曲水调歌头,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凝聚着幸福生活的秘诀。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豪放的词人,是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书画青史永传,他的诗篇更是闻名遐迩----今天我们有幸走近苏东坡的诗篇:《新城道中其一》板书标题;注意赏析诗歌思路(1)了解信息:出巡属县(2)分析手法:拟人、比喻、远景近景结合、侧面烘托(3)整理情感思想:愉快、厌恶世俗、热爱自然→展示PPTⅠ、教学任务:(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及文学艺术成就。(2)把握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重点是修辞手法。
(3)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Ⅳ、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二、朗读感知《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3、有感情的品读。三、师生合作探究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思考(一)赏析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提示:①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②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③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描写春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提示:(远景、比喻)①第二联描写远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提示:(近景、拟人)①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②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思考(二)颔联和颈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①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乐器)”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②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③颔联写野外远景,颈联写农家近景。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意思相近即可)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本联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思考(三)尾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①叙事抒情,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②反映了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四、结合赏析背诵全诗:提问若干名同学《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五、知识拓展:苏轼的相关名句(一)、词句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3.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5.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6.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8.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9.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1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12.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1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14.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1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16.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17.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18.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19.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2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24.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2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2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二)、诗句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2.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6.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0.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11.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12.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1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14.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1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三)、文句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六、课后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答案:(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4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2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4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