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苏轼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所用表达手法的妙处3、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写作背景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
善于倾听汲取优点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絮帽(xù)铜钲(zhēng)篱笆(líba)西崦(yān)饷(xiǎng)春耕有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轻声重音,突出关键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读之则喜,读之则悲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愉悦、热爱自然之情
试着翻译诗词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想象“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默读细读,思考领悟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联,比喻,把晴空中的大朵白云比作山岭的帽子,把挂在枝头初生的太阳比作铜钲.(钲:古代行军时用的一种乐器.)第三联:拟人,写了四样景物,别致中自有风情.竹篱边野生桃花笑意正浓,清水旁,杨柳舞动腰枝
赏读讨论,熟读成诵分享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一联,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去了。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怪舒适的;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敲一下就会发出当当的响声。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
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知识扩展新城道中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