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其二)①宋]苏轼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新城道中①宋]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赭粧②。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①宋]苏轼。【注】①神宗熙宁六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証:古代乐器,击之而鸣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①宋]苏轼。③耦耕:指二人并耕。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白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
城道中①宋]苏轼。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白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4.AC15•①首联写悠闲的生活,表达对日前悠然生活的满足;②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白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无法立足,白请外调,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③颈联和尾联,作者写山间美景,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情感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①宋]苏轼。【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岀“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和下文“乱山,呼应”有误,并不呼应,“散材”和“疲马”是作者自况,而“乱山”和“细雨”是写景。c项,此句意为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
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①宋]苏轼。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此首诗诗人由写景色为主转入抒情为主,写诗人苏东坡山行时的感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不禁使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也是这样崎岖而漫长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①宋]苏轼。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不禁使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这是作者要表达的,尤其在是的尾联处,能够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应结合每联所写的内容分析,要抓住人物的活动、
情感词以及景物来分析。首联中写诗人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山里的小溪缓缓前行,诗人在马背上陷入了沉思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①宋]苏轼。颔联中,散材和疲马都是作者自况,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才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散材,指无用之才,用的是《庄子》的典故。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诗人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早已经感到厌倦,就好比久在沙场的战马,已经疲惫不堪,很像听到鸣金收兵的讯号。颈联中,诗人想到了几日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曹端友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新城道中①宋]苏轼。临近新城,沉思之间,诗人却迷路了。尾联中,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