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城道中》学案

ID:924722

大小:3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城道中(其一)(邹城实验中学李丽)[文本扫描]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问题导引]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名师导读]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铜钲_________竹篱____________西崦_____________饷____________絮帽____________剖析: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答案:zhēnglíyānxiǎngxù2.解释下列字词。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积雨____________________铜钲______________________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答案:春风;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用食物款待别人。3.填空。苏轼: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剖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这已列入高考考试范围。答案: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散文。4.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此诗作者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结合诗的意境来描绘美丽画面。答案: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句段剖析]阅读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开篇即写景,从诗句中可看出诗人的心情。其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参考答案: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2.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正是在作者愉悦的心情下想象到“西崦人家”是怎样的场景。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参考答案: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拓展运用】1.课外阅读。(一)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剖析:C项中“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孤傲,没有透露出一丝无奈。。答案:C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剖析:A项中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自己不愿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自成一片春光,保持孤傲、高洁的梅格。其实这两处错误容易看出,因为这与整首诗的风格不和谐,也与苏轼的操守迥异。答案:A(二)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东栏一株雪”表明梨花盛开,这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答案: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 。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从题目来看,是写梨花。但是诗句中如果出现桃花,不能紧扣诗题了。否则,题目与内容严重脱节。答案: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表达交流。青春,是多么美丽的字眼!中学生正处在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黄金时代,多么富有激情与魅力!但是,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向辉煌壮丽的未来。请以“青春的旋律”为话题,把你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愿望及想抒发的情感写下来。要求:(1)文题不限。(2)自拟题目。(3)不少于800字。提示:这是个大题目,若只从歌唱赞美青春入手,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还是可以写的。但容易写的宽泛散漫。因此,不妨试试“以小见大”的笔法。写作时可从自身及周围生活如手,写出当代青年人的朝气,写出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畏困难、科研创新、师生情谊、同学情谊等等。【课堂链接】苏轼轶事:1.文惊欧公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一头地。”闻者始哗而厌,久乃信服。(《宋史·苏轼列传》)2.何须出处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用“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以示欧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及揭榜,见东坡姓名,欧公曰:“此郎必有所据。”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宋人轶事汇编》)3.名慑举子(东坡)初赴制举之召到都下,是时同召试者甚多。相国韩魏公语客曰:“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此语既传,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宋人轶事汇编》)4.老兵有鉴识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党卧而闻之,明日以告。’”东坡大笑曰:“这汉子也有鉴识。”(《宋人轶事汇编》)5.作文先有意有问作文之法于东坡,坡曰:“譬如城市中种物,欲致为我用,有一物焉,曰钱,得钱则物皆为用。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宋人轶事汇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