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练习肖昌伟
加入VIP免费下载

扬州慢练习肖昌伟

ID:924880

大小:7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扬州慢练习 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上一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明确: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名都”,“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 4、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5、名句欣赏(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5、名句欣赏(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想那冬去春回,来日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名都已成空城,更兼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词人乐景写哀情,想那春天来临,看到的不是红药枝头春意闹的盎然生机,不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姹紫嫣红,而是无限春愁无限恨。诗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景,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以景作结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6:表达技巧这首词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结合两种赏析。这首词运用了拟人、通感、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拟人:废池乔木本身没有知觉,词人将其人格化,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通感:“清角吹寒”,将听觉与触觉交织表现了作者哀伤的内心情感。对比:昔日繁华的扬州美景与今日的萧索空寂形成对比。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之情。 2、下列括号前注音有错的一组是:A、暮霭(ǎi)  凝噎(yē)夜雪初霁(jì)     戍(shù)角B、怆(chuāng)然   豆蔻(kòu)荠(jì)麦     弥(mí)望C、姜夔(kuí)      萧(xiāo)条留恋(lián)   窥(kuī)江D、那堪(kān)   俊赏(shǎng)芍(sháo)药     黍(sù)离 3、下列句子都是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用“/”表示),划横线的部分是领起的内容选出划线范围全不当的一项: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⑦对/长亭晚,骤雨初歇A、①②③B、③⑤⑦C、④⑤⑥D、①④⑦ 4.下面诗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解鞍少驻初程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尽荠麦青青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自胡马窥江去后D、鸿雁常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淮左名都,竹西嘉处 5、根据诗词诵读节奏的知识,选出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A、①坎坎ㄧ伐檀兮,置之ㄧ河之ㄧ干兮   ②山ㄧ峻高ㄧ而ㄧ蔽日兮,下ㄧ幽晦ㄧ以ㄧ多雨    ③采菊ㄧ东篱ㄧ下,悠然ㄧ见ㄧ南山     ④东临ㄧ碣石,以观ㄧ沧海B、①云ㄧ青青兮ㄧ欲雨,水ㄧ澹澹兮ㄧ生烟  ②好雨ㄧ知ㄧ时节,当春ㄧ乃ㄧ发生    ③夜久ㄧ语声ㄧ绝,如闻ㄧ泣幽ㄧ咽     ④绿树ㄧ村西ㄧ合,青山ㄧ郭外ㄧ斜C、①却看ㄧ妻子ㄧ愁何ㄧ在,漫卷ㄧ诗书ㄧ喜欲ㄧ狂   ②南朝ㄧ四百ㄧ八十ㄧ寺,多少ㄧ楼台ㄧ烟雨ㄧ中    ③银瓶ㄧ乍破ㄧ水浆ㄧ迸,铁骑ㄧ突出ㄧ刀枪ㄧ鸣    ④蒌蒿ㄧ满地ㄧ芦芽ㄧ短,正是ㄧ河豚ㄧ欲上ㄧ时D、①江山ㄧ如画,一时ㄧ多少ㄧ豪杰            ②元嘉ㄧ草草,封ㄧ锒居胥    ③念去去ㄧ千里ㄧ烟波,暮霭ㄧ沉沉ㄧ楚天阔    ④淮左ㄧ名都,竹西ㄧ佳处 6、下面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写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将“春江”“花”“月夜”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无限优美的场景B、《春江花月夜》的语言清丽纯净,虽然是宫体诗题材,却没有丝毫的敷衍做作C、本诗属于近体诗,单句字数和韵律固定不变,但句数有突破,写景抒情极力铺陈D、全诗融入了情人离别的思念,对时间久远,空间无限,个体渺小的无奈,悠悠情思,绵绵不尽 7、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    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 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8、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一片神鸦社鼓  ④墙橹灰飞烟灭    ⑤枫叶荻花秋瑟瑟   ⑥亲朋无一字    ⑦青冥浩荡不见底   ⑧秋天漠漠向昏黑    ⑨暮霭沉沉楚天阔   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A.②④⑧⑩       B.①②③⑤     C.⑤⑥⑧⑩       D.③⑥⑦⑨ 9、下面各句中涉及到的人物正确的一组是:    ①谢公宿处今尚在    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④出师一表真名世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A、①谢灵运 ②杜甫 ③刘义隆 ④刘备   ⑤杜甫 ⑥孟浩然B、①谢棻   ②杜牧 ③辛弃疾 ④楚怀王 ⑤王昌龄 ⑥王之涣C、①谢灵运 ②杜牧 ③霍去病 ④诸葛亮  ⑤诸葛亮 ⑥孟浩然D、①谢灵运 ②杜牧 ③刘义隆 ④刘备   ⑤贺知章 ⑥李白 10、对下面词句,理解正确的是: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A、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创伤仍然严重B、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渴望安定C、主语是幸存的少数扬州市民(省略),表明他们看到被金兵破坏的残破城池、干枯的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物质、感情创伤似很严重D、主语是幸存的少数扬州市民(省略),表明他们看到被金兵破坏的残破城市、干枯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渴望安定生活 11、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意是(多项选择):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如今自生自灭B、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以寄哀思C、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情伤感之情D、遥念恋人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E、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沧ACE 12、对“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句话的翻译准确的一句是:A、千岩老人认为《黍离》这首诗很悲哀B、千岩老人认为这道词像《黍离》一样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C、千岩老人的诗我认为它像《黍离》一样悲哀D、千岩老人认为《黍离》这首诗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对诗句理解分析正确的是: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扬州战乱的惨状)C、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月亮和潮水一起涌出一样)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想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表达作者惋惜之情) 15、“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承上启下 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写一段赏析文字)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8、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