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ID:925393

大小:31.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一、说教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人文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这些文章体现了现代意识,富有时代感。其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记叙了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声诗得到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以及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垫。为此,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悟、质疑探究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心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对爱有更深刻地理解。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悟、质疑探究,体会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中所包含的爱。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对爱有更深刻的理解。四、说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恰当定位主题,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五、说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本节课我着力构建“读中悟、悟中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对本课的教学,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六、说教学流程:由于课文较长,且作者所叙述的事跨几个时间段,即七、八岁的时候;几年后十一、二岁时;以至到现在,也就是作者成年后这三个时间段。如果没有一条明晰的思路,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时间段里巴迪对父母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从七、八岁时的不理解——十一、二岁时的理解——成年后对父母的感激” 这一情感主线的变化来学习。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降低了难点,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又依据文本特点,前14个自然段,也就是记叙作者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引起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令作者感到不理解这一部分。作者主要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而后来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之情却运用了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来表达情感。所以在课时的划分上,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来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前14个自然段,即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第二课时,是目标的难点所在——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以及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这一情感主线的串连主要通过教师富有引导作用的导语来实现。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来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1、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试想,当我扑到床上痛哭起来时,心里会怎么想?  3、假如“我”的作品得到父母的一致称赞,结果会怎样?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既激发兴趣,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它即使对上一节内容的回顾又激发起大家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和由此展开的想象后,此时我的第一个过渡语是这样设计的:  过渡:那个时候,我还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那么我理解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呢?浏览课文15、16、17自然段。学生找到在15自然段(几年后)这样就把学生带入这节课的学习(第十五自然段),此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重点语句“不得不承认父母是对的”“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来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此时的作者已经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此时我用第二个过渡语“我对父母的做法仅仅是理解吗?(不是)那更多的是什么呢?”(感激)来引出下文的学习(16、17自然段),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6、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会找到“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和“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接着运用“质疑法”来学习其它理解或不理解的语句。如对“灵感”“源泉”“两股风”“生活的小船”等词语,就通过质疑、交流来理解。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正是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努力进取,把握住自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最后,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引读等多中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培养了学生探究、质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们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  1、课堂延伸 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形式:鼓励表扬和严厉批评,你有同样的感受吗?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先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在全班交流。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的过程。  2、课外延伸  (1)利用你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给你的父母写一封信,向他们谈一谈你渴望得到的那种爱。使他们改变对你的教育方法。  (2)让你的父母今晚也来写一写他们读这篇文章的体会。若能相互交流你们的体会就更好. 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家长与学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让家长懂得了教育孩子的哲理。  (3)推荐美文:《父爱,在拐弯处》《爱的教育>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又使人一目了然,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