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长教的范例——我读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实录有感都温中如何将一首短诗、小诗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一、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学习指导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对象是小学生。面对小学生,只有明确到位的学习指导,才能有效的引导孩子一步步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内心。细读实录,王老师具体、有效的学习指导语俯拾皆是: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4
不长,因而需要教师时刻用明确的学习任务加以引导。王老师在教学中这些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导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教益。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有不少指导,但其中很多是不明确的、不具体的、不合理的、不可操作的……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不知所云、不知所措。看了王老师的实录,我们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提高。二、披文入情、涵泳咀嚼的反复诵读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实录中,组织了30次诵读(含学生自读、齐读、个别学生站起来读),这个数量是让我震惊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道理,可真在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朗读”却变得那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乎我们总觉得自己“讲”要比学生“读”要高明、巧妙得多,却忘了老祖宗留下的经过多少代人检验的若拙的“大巧”。再细看看王老师的实录,他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词大体上实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目的。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这是学习一首诗歌的基础性感知,王老师把这个要求称为“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2.读出味道和感觉这是由粗浅的感知走入诗歌的重要一步,要读出味道和感觉,就必须首先体会出“味道和感觉”,学生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要进入诗人的内心了。3.读出想象和画面4
“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强调“诗言志”,读诗是为了“了解诗中之志”。张少康先生也曾指出“欲求作家之情意,须从言象之外得之,如果执著于具体的言象,则不能获得无限之情意。但情意虽不在言象,却又必须借助言象方能获得,故而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遂成为文艺家所欲达到的最终目的”。要引导小学生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读出“言外之情”,王老师运用了一个重要的方法——想象画面。把想象和诵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想,于想中悟”,终于突破了这首词学习的难点。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②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③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④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⑤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4
王老师引导学生在对以上这几个问题的思考想象之中,反复诵读诗歌,慢慢理解了诗人纳兰性德思乡思亲的炽热情感和现实处境的无奈挣扎。王老师耐心推进,不急不慌,最终理想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这份从容源于他对诗歌的深刻研读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这些也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思考。《长相思》这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例再次告诫我们,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耐得住寂寞,坐得了板凳,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