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飞《长相思》教学实录教室的地拖了一遍又一遍,桌子摆了又摆,这一切的辛苦,都是为了迎接这只燕子的到来。盼望了好久,小燕终于来到我校,来到我班,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吟诵课,我贫乏的语言不能表现小燕魅力之万一,只能用这种记录的方式,表达我深深地谢意。一、作者简介。师:今天我们学的吟诵课题是《长相思》(生齐读)师:齐读课题。纳兰是姓,性德是名,因此读的时候要分开,齐读。(纳兰——性德)师:纳兰性德是个很完美的男人,他的父亲是康熙朝全相、首府,换句话说就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家里既有权,又有钱。第二,纳兰性德这个人从小画画好,书法也写得好,擅长诗啊,词啊,曲啊,才华特别好,还有一点,武功特别高,所以文武全才,你说他是不是个完美的男人?(是!)师:他年纪轻轻就做了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真的是很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要把自己当成那个完美的男人——纳兰性德。二、诵1、找入声字师:我们班学过吟诵,吟诵的第一步是什么?(诵)师:对,要把这首词诵好,首先要分清平、仄、入声字,在这首词里入声字有哪些?师生共同找入声字(一、雪、聒、不).
.生齐读。师:刚才我听到你们读的很短,入声字最主要的是弹出去的,要有弹性。再读,再收紧点。2、标平仄。师:找到入声字后,第二步我们要给词标出平仄,谁愿意展示学到的知识。生标平仄。师生共同纠正。3、学生练习诵。自由诵、齐诵、单独诵。三、吟师:老师现在想让你的嘴巴休息一下,耳朵用起来,仔细听。(听陈琴、徐建顺吟诵)师:有什么发现?师:几个人吟的?(两个人)吟得是——不同的调子。生:就像深夜一样净。生:第二首词吟的很哀伤。师:老师要问一句,为什么?同样一首词,他们在吟的时候调子是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没关系,大胆的猜。生:对诗的感觉不一样。生:对诗的理解也不一样。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不一样。.
.师:你们说的都对,他们对词的理解不一样,他们吟这首词时心境不一样,还有他们的经历不一样,所以他们的调子是不一样的。清朝有个人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我们要读懂词人的心事,就要走进词里。把我们的理解,把我们的情感,吟出来,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调子。后半节课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创出自己的调子。(1)山一程,水一程,师(指着“山”)齐读,什么感觉?生:高。师:我要是在吟诵时“山”(放低声音),你觉得这山高吗?怎么办?生:声音往上提。师:读。生:山。(声音又高又亮)师: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调子。除了高还有什么?生:大。师:你试着吟吟。生吟。师:“程”几声?(二声)看我读“程”(手势向上,声音快),我再读得慢一点“程——”(声音长,由低到高),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山路越走越高,游走越远,山路崎岖。师:走那么远的路,那么难走,累不累(累),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其中。读(生试吟,声音没有放开,有点低。)师:我觉得.
.你们一群小纳兰,走在山路上,这个路真难啊!但我没有感受到山的高,我们的调子可以起得高一点。再试。学生试吟。师:“山”还没有走完呢,再拖点!小结:刚才咱们找调子的方法就叫做“依字行腔”(板书),我们看到了这个字的意思,加入对这个字的理解,注意到了这个字的声调,加入对声调的联想,创出来的调子就是你自己的调子,这就叫做“依字行腔”。我们按照这种方法看后一句。师:刚才山好高高,我这样吟行不行,“水一程”(声音高)(不行),为什么?(水是往下流的),现在我们要“水一程”(学生声音自然低下去)。学生试吟。(“程”吟得较平)师:路好不好走(不好),我觉得挺好走,因为你们吟得是“程——”一马平川,怎么办?生:声音高高低低,声音颤着。师: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其中。生吟。山﹉﹉一程_↗,水_一程﹋﹋(2)身向榆关那畔行。师:纳兰要往哪里去?(榆关),要去那里干什么,猜一猜?生:打仗,执行命令,看风景,送粮食……师:老师悄悄地告诉你,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
.康熙皇帝平定了云南,他要带领文武百官到他的老家长白山去祭祖。皇帝出行肯定要带很多人,纳兰性德作为护卫要去护驾。这一路上有很多的机会,就给纳兰提供了很多——(立功、争功、表现的机会)。纳兰27岁,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让皇帝看到我很棒!要是纳兰是这样想的话,你觉得纳兰在吟这句时,会是这样吗?(师示范,声音低)为什么?生:神气,激动,自豪……试吟师:虽然说路上千辛万苦,但是我心想着与榆关的心情是一点没有变的,因为我想建功立业,因为我想实现我成一个男人的梦想。再试一遍。(生吟)我不到别的地方去,不到江南,到“那畔”去,再试。(生吟)这和刚才两位大师的调子完全不一样,这是属于咱班自己的调子,掌声给自己。身—向↓榆↗关↗那↓畔↓行——(3)夜深千帐灯师:走了那么远累不累(累),怎么办?(休息),看见了什么?(千帐灯),睡觉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安静),我们的声音会怎样?(低一点,静一点)。学生试吟。师:真的是一千盏灯火吗?(不是)那是多少盏?(几万盏)不管是一千盏还是几万盏,反正等就是特别的——多。“千”是一个——虚指,表示很多。学生试吟师:那些灯是在同一时间里点亮的吗?(绝对不是)这会这个帐篷灯点亮了,一会那个帐篷的灯点亮了,那我们的应该怎样的亮?.
.生:一盏一盏的亮,一会一会的亮。师:你怎么吟出这种感觉?生:声音渐渐的高。师:为什么?生:刚开始是一盏灯,后来灯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亮。生:一会这亮,一会那亮。师:我们怎样吟才能表达出这种感觉?(颤)对,把我们的声音颤起来,然后再拖长。学生试吟。夜↓深→千ˉˉˉ帐↓灯﹋﹋﹋学生吟上阕。(4)风一更,雪一更。师:看这句,纳兰去的那个地方真的好奇怪,风刮上一更,雪下上一更,是这样的吗?(应该不是)对,就不是。这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叫做“互文见义”(板书)。咱们以前学过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什么意思?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我们还听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是不是说主人下了马,客人就在船里面,一个岸上,一个船上,两人举杯就在那喝酒?(不是)对,而是说主人、客人都下了马,在船上喝酒。有什么发现?这两个要掺和在一块理解,这就叫做“互文见义”。这句话该如何理解?(风雪交加,一更又一更。)师:风是怎么刮的?(呼——.
.)声音有点小,这么小的风声肯定吹不来大雪(呜——)一起来试。学生试吟。风ˉˉˉ一更——,雪ˉ一更——(5)聒碎乡心梦不成。师:这风雪里面谁睡不着了?(纳兰)为什么?(风很大,下着雪帐篷里很冷)帐篷里很冷,哪暖和?(家里)这种感情叫做什么情?(思乡情)试吟。聒ˉˉ碎↓乡—心———梦↓不成———(6)故园无此声师:为什么?(故园没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刮风的声音和下雪的声音)那有什么样的声音?(鸟语、绵绵细雨的声音、家人的笑声、孩子、朋友的笑声)纳兰的家乡真的不刮风、不下雪吗?(不是)下雪了他会和家人干什么?(玩雪、赏雪、吃火锅、喝酒……)在纳兰的记忆里风雪带给他的都是什么样记忆?(美好)和现在的风雪一样吗?(不一样)同是风学声,我的家乡却没有这儿样凄凉的、孤独的、难听的声音。想到这,你想纳兰的心情会怎样?(悲伤)我们的声音会怎样?(低沉)学生试吟。故↓园——无—↗此↓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听到了你们自己的调子,也许他不够完美,也许他在有些人的心里他不够好听,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因为他属于你,而不是——他。下课后用心的琢磨,找出自己调子,找出你与他人不同。长相思纳兰性德ˉ·——︱·——山一程,水一程,ˉ︱ˉ——︱︱——身向榆关那畔行,︱——ˉ︱——夜深千帐灯。ˉ·——︱·——风一更,雪一更,·︱ˉ——︱·——聒碎乡心梦不成,︱——ˉ︱——故园无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