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长相思》北辰区杨嘴小学王伟
【教学目标】1、会写“畔、帐”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3、学习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感受到作者思乡之苦和思乡之切。【教学难点】体会征途和故园两种情境对于作者的真正意义。(纳兰并不能从征途中体会出快意,相反,对作者而言,更加留恋的是故园的生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征途引境识纳兰1、设计关于描写征途的词语,请学生带读并记下来。艰难险阻崎岖泥泞荆棘密布举步为艰千里迢迢千山万水艰难险阻危机四伏山高水长凄风苦雨饱经风霜历尽千辛翻山越岭崎岖难行长途跋涉2、初识纳兰(第一次介绍纳兰)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文学成就以词为最,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唐集》,与朱彝尊、陈维菘合称“清词三大家”。同时纳兰被称为“满洲第一词人”。3、学生读诗注意词的停顿、重音一、探问征途亲纳兰1、纳兰“身”在何方学生交流:山海关外、山海关、山上、船上、营帐里师总结:身在征途2、在这里作者连用了两个“程”,你读读有什么体会吗?学生交流:离家愈来愈远3、读出感情(离家愈来愈远)4、走近纳兰(第二次介绍纳兰)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到寒冬时节,塞上风雪凄迷,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后海家的思念,这首词即在这个背景下写成。5、谁愿意再把这千里迢迢的征途读给大家听?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三、叩问内心懂纳兰
1、好一个“夜深千帐灯”,真的只有1000顶帐篷吗?真的只有1000盏灯吗?(不止是1000顶,数量更多)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在这穹庐之下是何等的壮观美丽,但却读着让人感到些许的酸楚”,你们感受到酸楚了吗?从哪里体会到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3、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纳兰的心里世界,体会到他所受的煎熬,我们一般说身心合一,纳兰却不行,他的心在哪?(心在故园)4、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心系故园的?刚才出现了两个程,现在这里又再一次出现了两个“更”,你又是怎样理解的?更,gēng,从丙从攴(pū)阴气初起,阳气将亏。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学生交流:这一夜的漫长,让纳兰饱受煎熬,不能入眠。(读词)5、读懂纳兰(第三次介绍纳兰)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耀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二十几岁的纳兰,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过着贵族生活,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承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6、配乐动笔写写:如果你是纳兰,你愿意此刻呆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和好友对酒当歌、吟诗作对;父母嘘寒问暖、呵护备至;得到皇上荣宠并给予厚望)7、可是此时,没有了家人的呵护,没有了朋友们的对酒当歌,有的只是?——对家的思念;梦想的破碎;行军的煎熬;远征的痛苦。8、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读懂纳兰了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对年轻而伤感的纳兰来讲都是困难;这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对想家的纳兰来讲都是煎熬。你们愿意带着这复杂的心理再次读这首诗吗?9、同学们,你们知道《长相思》又名什么吗?《双红豆》,代表着相思之情。10、全班齐背这首词,并向学生介绍《菩萨蛮》、《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