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 (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 1.自由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 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 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 (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 (板书:心系故园) 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人离家乡越来越远,心却更加思念故乡了。齐读这一句。谁能说出这一句的意思? 5.此时此刻,夜深了,他站在营帐外,看到了什么呢?(千帐灯) 为什么夜深了,仍然营火闪烁、无法入睡呢?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就是夜深千帐灯的原因所在。因为思念家乡,夜不能眠啊! (四)小结 师: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拓展延伸,领悟词情 1.此时此刻,词人想念着家乡,家乡的亲人可能在做什么呢?(也在思念他。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在皎洁的月光下聊天,小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朋友在喝酒吟诗……) 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哪! 2.引文拓展 而词人在向着山海关进发的途中,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叨叨,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孩子的追逐绕膝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皎洁月光下和家人相偎依的幸福,有的只是―― 这里,没有和朋友一起欢聚时的喝酒吟唱,有的只是――
是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三、质疑问难,升华主题 (一)学生发问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去从军,为的是什么呢? ──什么时候能结束使命回家去呢? ──你在行军途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呢? …… (二)亲人发问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妻子、父亲、儿子、兄弟、朋友) 师引读: 长亭外,古道边,杨柳依依,依依不舍的妻子深情地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天真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秋风瑟瑟,头发花白的老人问他── (三)作者反问,升华主题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四)小结 师:就这样,作者把自己对故园的无际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长相思》中。这就是作者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原因,这就是作者为什么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 师:现在,知道纳兰性德的相思为什么会这么长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长长的思念,再读――长相思 师:让我们带着对故园无限的思念,深情地背出这首词―― 四、作业 1.收集摘录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思乡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