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在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词牌名。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等。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历史上著名的《长相思》词令作者有白居易、陈东甫、林逋、晏几道、万俟(qí)咏、纳兰性德、李煜、王灼、欧阳修等。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水,我随同护驾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夜深了,营帐中仍然灯火辉煌。夜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帐篷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那畔:那边,指关外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说明整夜风雪交加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榆关:山海关聒:喧闹,嘈杂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故园:故乡,家园
纳兰性德,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léngqié)山人。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清代最有才气也是最有特色的词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陈维崧评他的词“哀感顽艳”,类似南唐二主的词。可惜他只活了31岁,使他未能充分展现才华。作者简介
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作品有《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共349首。《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当时皇帝出行还要野营,仍保持满族传统。一个身居京城贵族之家的青年对这种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野营生活,既不习惯,又觉新鲜,词中写出了他的真切感受,并表达了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整首词辞句流畅,又不少跌宕,有些像李后主词风。
拓展李后主李煜yù,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赏析“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上山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水又一水,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边”,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风雪中,夜幕空下,在群山里,一顶顶帐篷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
赏析“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其实并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以往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睡帐篷、听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由此才觉得“故园无此声”。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状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有关,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结构分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将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浓缩为“山”、“水”二字,而重复使用“一程”,从字里行间读者就仿佛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夜深千帐灯”一句,王国维盛赞为“千古壮观”。但壮丽的千帐灯下,照着不眠的万颗乡心,这是怎样一种情味,恐怕只有词人自己才能给我们满意的回答。与“山”、“水”相对应,下阙突出的是“风”和“雪”。一阵又一阵不停的风雪,直搅得词人内心孤寂凄凉。一暖一寒,一静一闹,两相对比,写尽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
写作特点选景平凡,选取的都是平凡的景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等。通俗易懂: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立整齐,信手捏来不显雕琢。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景物象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尽显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灯“孤”“孤灯”是诗人孤身一人的隐喻,看灯如见己,而又带有一种自怜自惜的意味,那孤灯之外远方的故乡则是游子心灵的归宿,“孤灯”给人以一种空间的遥远感;另一方面,“孤灯”下,诗人的心境是比较平和的,此时的所思所想往往是真实的,“孤灯”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又恰恰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乡愁这样沉重而永恒的主题。
对称之美上阕下阕空间的延续时间的延续身心视觉听觉外在空间印象内在心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