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反思王霞(陕丙省府谷县木瓜九年制学校陕丙榆林719400)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6-064-02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似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乂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朿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
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冇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接下来,在讲解*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吋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冇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洒,与尔冋销万古愁"吋,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冇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吋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吋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讲到这里,学生们己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整首诗歌。最后,我请出了之前朗读地不太入情的学生朗读全诗,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浑厚的几乎完美的声音读完全诗,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那种摇头晃脑的感觉仿佛李白再世。面对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激动不己,我想这首诗我已毋须多言,因为学生们己经深深体会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己越过课堂冋到了几千年前的颖阳山居。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地介绍李白,也没有完全停留在诗句解析上,我从朗读切入又用朗读收尾,运用对比朗读、学生自读、学生模仿朗读及全班齐读等方式来支撑课堂,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美妙的
声音在点燃学生们的激情,是古典诗歌的绝美韵律把他们带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诗歌情境中。由此,我领悟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效果。恰当使用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到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种语感。当然,如果我能在传授朗读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做一些个性化朗读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那教学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这堂课所做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今后我会在朗读教学方面继续摸索下去,寻找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的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