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赛授课教师:陈惠兰地区:永州学校(通信地址):湖南省永州市蓝山二中邮编:425800电子邮件:CHHL520@126.com学科语文教材名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阅读欣赏《阁夜》年级高二学期上期学段第3学段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情感诵读作品。2、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1、因声求气。了解诗词格律,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2、吟咏诗韵。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思路层层深入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主要教学方法1、涵咏。2、自主研读法。3、合作探究法。教学资源1、《唐之韵》——千秋诗圣。2、PPT课件。3、《阁夜》音频诵读。5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第一单元所学的《蜀相》、第二单元的《登岳阳楼》导入,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蜀相》一诗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和仰慕之情,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登岳阳楼》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之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齐背《蜀相》、《登岳阳楼》,根据已了解的关于杜甫的知识,结合课前所观看的《唐之韵》——千秋诗圣,谈谈对杜甫的认识。1、温故而知新,了解大诗人杜甫。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和节拍一、初读要求:1、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2、节拍,读出节奏美。二、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1、正音:①景:yǐng日光;②霁:jì雪止;2、押ao韵,偶句押韵;3、节拍:2—2—1—22—2—1—21、请学生朗读,探讨:①本诗的韵脚;②划分本诗的节拍。2、讨论后,选代表交流意见。3、齐读本诗。1、疏通认读障碍。2、初步感知节奏美和音韵美。5
三、再读诗歌,进一步感知诗歌格律一、注意:诗歌的对仗和平仄。二、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1、对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是严谨的对仗,如颔联“五更”与“三峡”、“鼓角”与“星河”名词相对,“声悲壮”与“影动摇”主谓结构的词组相对;颈联“野哭”与“夷歌”、“千家”与“数处”名词相对,“闻”与“起”动词相对,“战伐”、“渔樵”名词相对;2、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去、入三声。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使用的。可概括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本诗前两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1、学生自由朗读。2、找出本诗的对仗规律及平仄特色。3、分两大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交流意见。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格律美。四、三读诗歌,体会情感一、诵读提示(教材P43):1、此诗对仗工整,音节齐整,诵读时要深情、顿挫。2、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得平缓;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应引吭高歌;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应转为悲抑;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怆然有无穷之思”。二、指名学生诵读后加以点评,再播放音乐让学生齐读。1、学生放声朗读,自行感知诗歌的情感。2、指名学生朗读。3、配乐齐读。进一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5
五、合作探究赏析诗文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白昼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歇的寒宵,诗人对此倍感凄凉寒怆。明确2:颔联的妙处在于气象雄浑。拂晓之前,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前句写听觉,后句写视觉,具有穿透力的鼓角声和峡江星河壮阔的波动使西阁的夜显得这样惊心动魄。上句明写鼓角之声,暗写军营和战争,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组成一幅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明确3:颈联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悲伤。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更感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PPT课件展示:意境:雄浑开阔;风格:沉郁顿挫;感情:悲怆、悲凉;人格:忧国忧民。1、学生分四组合作探究。2、小组代表上台交流成果。培养学生对诗文的解读能力,理解诗歌的大意。1、体会杜甫诗中写景句的雄浑开阔。2、领悟杜甫诗的沉郁顿挫。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5
六、吟咏诗韵,感受意境用诗化的语言诠释诗歌。1、我看到了2、我听到了3、我想到了4、我感受到了点评学生的习作,幻灯展示范例: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2、我听到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悲壮;寂寂深夜,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荒芜的边境上,渔樵的歌声在凄凉的悲唱。3、我想到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战乱频繁,哀鸿遍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4、我感受到了诗人那博大悲悯的情怀,那忧国忧民的忠诚,那自似宽解的思索: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1、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选一题,根据诗意写一段话(对偶句或排比句)。2、各组代表朗读习作,交流意见。1、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七、当堂背诵指导背诵学生齐背培养学生的速记能力自我反思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1、紧扣单元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层层深入把握诵读,引领学生体会诗意。2、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