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山居秋暝剖析
诗人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著名的田园派诗人,是盛唐的边塞诗及山水诗的大宗师。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以自然凝炼而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立体感强而又意境高远的自然风光图。他十六岁便开始作诗,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时中进士。可是不久因故受牵连,被贬谪到山东做济州司仓参军。三十四岁时,受到宰相张九龄的赏识,任太乐丞,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的称誉。被唐代宗称为天下文宗。
題解山居:山中住所秋暝:秋夜。暝指夜晚。(上图相传为王维的长江积雪)上边的古画叫,相传是王维的画作
与多数诗人的“悲秋”作品相比,王维的这首诗语言风格有何特点?《山居秋暝》这首诗以精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秋天傍晚新雨后的山村景色。勾勒出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图画。自古写秋景的诗,多为悲秋之作,而在王维笔下则欢快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清新、明丽、蕴蓄,饶有情致,富有生气。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予以刻画,构成优美的意境。同时,作者又善于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和音响,把画面、声响、动作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首聯空山---寂静的山。形容山间空旷宁静,空明洁静。新雨后---刚下过雨之后。晚来秋---晚上天气寒凉,更有秋意。空山里刚刚下了一阵雨,雨后天气转凉了许多,到了夜里,秋的味道就更浓了。诗首联点出时序,是秋天,下了一场秋雨之后的傍晚。雨用新字描述,很新鲜,意思指雨刚刚下过。身处山中,在这儿却用空字,其实是指山的辽阔空旷。空旷的山中,雨后更显洁净,尤其傍晚时分,清凉之外,幽静的气氛油然而生。
頷聯清泉---清澈的泉水。皎洁的月光从松林间洒落下细碎银光,潺潺的泉水从石头上缓缓流过。太阳才下山,明月已悄悄升上,到了秋天,林叶较为稀疏,明月好象洒落更多的清辉。经过这阵雨的滋润,泉水不断涌出,轻轻滑过溪石,清澈洁净,在月光下闪烁着。
頸聯竹喧:从竹林中传出喧笑声。莲动:荷花摇动。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是洗衣的意思。下渔舟:渔船顺流而下。竹林里突然传出一阵嘈杂声,原来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转头望向水面,只见水面上的莲叶晃动、推挤着,原来是渔船正从那儿经过呢!颈联单纯的描绘眼前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竹林边传来嘻笑声,是村庄小姑娘洗完衣服要回家了;不远处的水岸旁,有一大片荷叶,荷叶忽然翻动起来,原来是渔夫准备捕鱼去。出句是写静景,这联则充满动感,山中虽然空旷,但并不是死寂的一片,也有人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原极为平常,可是一到诗人笔下,便充满美感。必须注意的是王维先写“竹喧”,再发现浣女;先说“莲动”,再描叙渔舟,笔法特别活泼特别有趣味。
尾聯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本意思是停止,在这里是指凋零。王孙---指诗人自己。或贵族的子弟,也就是贵公子的意思。闲游的贵公子啊!春天的美好景致虽已不再,但山中秋景自有另一番味道,还是值得留下来细细品味的呀!在这样的地方----有明月、清泉,有松竹、有莲,还有纯朴的渔夫、天真的浣女,纵使春天的花草已经谢了,想远离官场、远离尘嚣,想亲近大自然,这儿无疑是个世外桃源,王孙大可留下来,也正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故他在末句表明决意隐居,长居山中。所以尾联是王维的体会,也表达他的理想。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主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间、地点、天气静景:月、松、泉、石动景:浣女归、渔舟下诗人愿望理清文意
颔联:以物芳明志洁颈联:以人和望政通
诵读指导把握节奏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夜景的诗。感官描寫首联先从“触觉”入手,由清凉的感受,说明秋意的怡人。颌联则是“视觉”的描写,皎洁的明月,映照入松林,清澈的泉水,流过溪石发出潺潺的声响。颈联是“听觉”的描写,先由竹林传来的笑语,引起读者的好奇,原来是洗衣的妇女回来了。尾联则又是“听觉”与“视觉”的描写。在这宁静亲切的气氛中,诗人说出他心里的想法:尽管这儿没有明媚的春草,但怡人的秋日山居,真是值得王孙公子留连!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说:尽管这没有什么功名富贵可争取,半闲适的生活,更值得王孙们用心品尝啊!
對仗颔联:「」对「」,「」对「」,「」对「」。颈联:「」对「」,「」对「」,「」对「」。明月清泉松间石上竹喧莲动浣女漁舟照流归下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流舟留五言律诗押韵
鉴赏诗中的美:诗意象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松、清泉、石、竹林、莲意象美意境清新宁静深远意境美文景人自然美社会美画音韵和谐色调明洁清幽画面美乐声律美作者意象:松、泉、竹、莲意境:空山、新雨、晚秋、明月人格美(文化传统)理想美理雨——泉、晚秋——明月芳歇——松在和谐美
《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说课稿三甲村中心小学李慧玲
二、学情分析四、实验教学重难点五、实验器材九、实验教学过程三、实验教学目标六、实验原理七、实验改进要点八、实验教法学法十、板书设计十一、实验效果评价一、教材分析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单元首篇内容中的实验。本课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验证光是如何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它材料设计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本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对光是怎样传播的十分感兴趣,在课前也运用了网络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提升到运用科学实验法去认识事物的层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三、说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通过已有的科学知识及教师的引导大胆提出光是如何传播的猜想。●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2、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对光传播的路线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五、说实验器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吸管、蜡烛、火柴。学生准备:每组三张带圆孔的硬纸板、一张纸质投影屏、一个手电筒,一张实验记录单。
六、说实验教学原理当三张硬纸板的圆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的光能投射到纸屏上,当三张硬纸板的圆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的光不能投射到纸屏上,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七、说实验改进要点课本上设计的是将手电筒的光投射到墙上,这样课上学生需要挪动位置,费时费力且不便操作,我将其更改为将手电筒的光投射到纸屏上,这样省时省力,且节约了课上时间。
八、说实验教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这一节课,我主要使用“牵引法”。教师适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教师适度引导主要体现在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具学具,可以省时、省材、提高实验效率。2、学习方法:这一节课我主要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实验探究的方法。因为这一节课是典型的科学实验课,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1:图片导入,引发猜想活动2:实验探究光传播路线活动3:全课回顾,提升认识九、说实验教学过程
活动1、图片导入,引发猜想教师讲述我们可以看到身边五彩斑斓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光,同学们想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幅不同场景光线传播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提出光是如何传播的猜想。
活动2: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1)、动手实验,初步探知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分别是一个手电筒,三张带小孔的纸板,一张没有小孔的纸屏)2、鼓励学生当一次小科学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吧。3、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分小组进行讨论实验过程。4、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方法及过程,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评价和指导。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由此得出的初步结论。
活动2: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2)、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1、老师提问:我们还有哪些方法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并适时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吸管)2、学生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当笔直的吸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当弯曲的吸管对准蜡烛时看不到光。3、学生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学生初步得出的结论,并且填写课本上的实验报告。4、老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证明自己的结论。
活动3:全课回顾,提升认识组织学生再次回顾总结本课的实验方法和由此得出的结论,使学生的科学知识得到升华和内化。
十一、说板书设计7、光的传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十二、实验效果评价及反思1、本课所用纸板为自己制作,就地取材制作教具,便于操作和观察,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实验的实效性。2、本课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对学生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科学术语描述实验结果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