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诗中景物清新,民风淳厚,意境淡远,诗中有画,犹如世外桃源一般。作者厌弃官场之意、远离尘俗之心和隐居山林的闲适之情蕴藏其中,全诗以情驭景,情景一体.对于这样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学习时要重点把握“物”与“我”的完美交融和统一.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体是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水平属于中等,之前学习过诗歌,对诗歌的鉴赏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的情感、心智资源是个无穷宝藏,挖掘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激活探讨兴趣,给学生自由空间,让他们主动走进诗歌,用自己的心去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以促动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三、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而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就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学习本诗,引导学生品味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从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2、能力目标:感受诗歌意境,学习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五、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六、教学难点1、王维诗“清”、“空”的特点。2、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方法设想:读—品读诗歌语言赏—欣赏优美景物品—品味清幽意境悟—体悟诗人情感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二)解题:1、王维与《山居秋暝》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示课件。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略说山水田园诗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生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三)诵读感悟1、听配乐朗诵2、教师范读3、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1)提示:把握节奏、想象画面、理清文意。(2)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4、指名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5、齐读,感知诗歌情趣。(四)品味鉴赏1、探究思考(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明确: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明确: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读诗就是要读意象,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明确:描写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这些意象,这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格调清新,富有山村生活气息的山水画。古人常以诗言志,这首诗也一样,表达作者远离尘世,向往乡村闲适生活的愿望。(老师可以请一些学生大方地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但你作为老师完全可以大胆地赞同一些学生的选择。当我的一个男学生稍带腼腆的说到喜欢浣女这意象的时候,我就赞赏了他一翻)(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
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2、咀嚼画外之意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思考、品味:(1)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下笔却说是“空山”?(调动积极,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明确:“空”字显示了山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2)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小组讨论之后,小组堂上发言,其他组点评,教师点评)明确:和谐。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现出一种和平恬静,体现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3)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五)欣赏山水之美与体会诗人之理想1、山之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看到山,只能说:啊!山真美啊!2、雨之美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老师也喜欢雨,是因为老师喜欢看没带伞的人被雨淋,这时我通常不会忘记高呼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里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雨后的山-------更是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雨后的泉-------更动人雨后的月-------更亮晶3、诗人之理想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八、效果预测及补救措施《山居秋暝》一诗就象一首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象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显示着王诗艺术上的独特风格。本节课,同学们通过联想、想象、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等训练,掌握了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体会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感受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因一节课时间有限,在对诗歌分析上没有多举一些事例,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优秀诗歌作品可融会到这堂课中来,这样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学到知识,所以拓展延伸方面还做得不够。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少讲多牵引,多给时间让学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教师除了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外,还应功在平时。课余时间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量,解决很多学生不读书,读书少的问题,让学生把读书变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知识丰富了,自然就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九、课后作业 根据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意境描绘一幅图。十、板书设计自然之美山明月青松居清泉岩石生活之美秋翠竹浣女暝青莲渔舟附:练习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 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3、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题:①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②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③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并说说其妙处。明确:①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②《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③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比较阅读《归园田居》与《山居秋暝》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塵雑,虚室有余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而令人神往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到淡泊宁静的高洁心理。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①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讲归园田居的原因,第二层讲园田之美,第三层间接抒情,讲归园田居的好处。②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③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④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2)《山居秋暝》描绘出一幅雨后山村秋日晚景图,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①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②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③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④尾联寄慨言志,写此景美好,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含蕴丰富,耐人寻味。(3)下列说法中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①“王孙”实是诗人自况,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运用了暗比,表面看诗人是在谴责自己走错了路,实际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黑暗的批判。③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尤其是年轻时有“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的豪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的似乎并不是实话。 (《题未定草》)④“风格即人”,平常的乡村生活中在两位诗人的笔下显得美,源于诗人高洁脱俗、热爱自然的品格。
(4)诗人高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下列能说明“自然”的诗句是:A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①AC②BD③AB④CD(5)下列诗句中皆出于《归去来兮辞》,最能诠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是:①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②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③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④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6)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具有共同意旨的一句是: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②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而知还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