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居秋暝》看王维的“空静观”论文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他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联八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他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联八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言之,即山中刚下过雨,气候清爽,到了晚上秋意更浓了。然而“空山”一词令人费解。何为“空山”?描写山,即便是秋山,也有许多可写,如从颜色上可写红绿青翠:“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杜甫《秋兴》),还有杜牧在《山行》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形态上还可以描写山的巍峨险峻,气势磅礴、或玲珑秀丽,这方面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的。然而王维写山,一不从颜色渲染,二不从形态描摹,起笔便冠以“空山”,是耐人寻味的。“空”
对于山而言,诗人要给读者展现的不是山的观赏价值,而是蕴含情感价值,这个空字,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和思想情绪。顺着这个思路寻觅下去,就会发现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一个特色:描写山林、常着一“空”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闲人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自白云期”等等。当然王维笔下,不论“春山空”也好,秋山“空”也罢,实际上他笔下的山并不是空空如也,空无一物的。就拿《山居秋暝》这首诗来说,里面不但有林木、流水、鱼、而且还有浣纱女的笑声。那么,他的空山之“空”从何说起呢?王维在《桃源行》诗中对桃园的赞美,透露了有关“空”的消息:“世中遥望空云山”。原来这个“空山”的“空”,是对世中人说的。也就是说,他描写的山,不管是秋山还是春山,都是远离了社会生活与政治斗争的,是净化了的脱离社会世俗的境界,没有或绝少人间烟火气。当然他的诗中也有人物,如浣纱女,然而这些人物并不充分具备社会的属性,而主要是作为自然物存在,写流水、鸣禽并存的自然物。主要是王维写山时,为什么对“空”情有独钟的原因,也是“空山”的内容。它的思想感情价值有两点:其一,表现了诗人对腐朽黑暗政治的厌恶;其二,流露了诗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上句写所见,下句写所闻,诗中有画,形象鲜明。前句写静景,为目之所见,以月色透过松林衬叶的清冷,朦胧,侧面描绘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流过石板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出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着活泼,没有死一样的寂静感觉,是静而不是死,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生命。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但在闻中有所见,由声音猜想竹子的动,回家的浣纱女的穿林行动。后句写所见,从莲花的动,推想一只船的划行,还可以想象船划过水面,触动莲花荷叶的声音。这是以浣女的喧声笑语以荷叶摇动的声音,烘托月夜的宁静、清幽、使读者在喧闹中,更加感受到山中的空寂。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春天芳华的景物消歇了。“王孙仍然可以留在山中。”“王孙”即王维自指。看来王维是下定决心不出山了,这种心理状态是有现实依据的。透过优美的画面,我们不难窥视诗人的意趣及情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题未定”草》)。鲁迅先生给了我们一把分析作品的钥匙。
所谓“顾及全篇”,就不是只言片语,也不是断章取义,而是要看作为总的倾向和基调。这首诗从总的意境和画面上看,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空”与“静”。这些前文已提及,那么,下一步要谈的是,王维诗中的空静观。要了解“空静”观的内容,就必须结合“作者全人”和“社会状态”来探讨,这样才能“较为确凿”地了解问题的实质。王维的一生大约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王维是一个积极进取、有抱负、开明政治的封建文人,在创作上,写出了一些意境开阔,豪情满怀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后期,张九龄的罢相和李林甫的上台。李林甫排挤张九龄以后,结束了贞观以来的开明政治,开始了贵族集团的腐败政治和黑暗统治,结党营私,忌贤妒能,堵塞言路,为所欲为。李林甫一上台就召集谏官训示:“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毋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则去,悔之何及?王维当时正是谏官,对他来说,不仅是人格的侮辱,更主要的是人身安危没有保障,况且他是张九龄的旧人。因此,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在思想上已滋生抽身隐退的念头,“方将身农圃,其植老丘园”就是明证。
然而王维隐退了没有呢?没有。在李林甫当政时,他一直做官,并且官职还有所晋升。在他后来的仕途生涯中,可以说是在苦闷、屈辱与妥协中度过的。他不满黑暗政治,又不敢起来斗争;他不甘同流合污,但又不得去为李林甫唱赞歌(见《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诗),这种矛盾和内心的痛苦该如何解决呢?半官半隐或亦官亦隐这是他的为官之路;朝堂上,“晚年惟如静,万事不关心”;下朝后,谈禅诵佛,留恋山水,清静悠闲,享乐自在。这就是他“空静”观所包含的内容和产生的现实依据。由此我们可以从诗的意境中看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诗人对黑暗政治的厌恶,其次腐朽的政治如何扭曲,扼杀了一个正直开明有所作为的封建人才。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封建文人的软弱性格。综上所述,如今而言,还是有其认识价值的。对于诗中流露的消极遁世的倾向,却是我们应该扬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