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春梅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松滋市实验小学龚凡《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老少皆知、千年流传而愈久弥新的诗篇。全诗叙述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虽行行写意枫桥夜色,但字字饱含诗人愁思。本节课从始至终,教师引领着学生,通过抓景物——品诗句——展想象——悟情感,适时借助资料的补充、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底,体味诗人的情怀。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探询出诗歌传达的愁绪。一、前连后接,上出厚度听课时,当我们为教师的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引导而拍案叫绝时,应该想到这并不单纯是教学的策略方法问题,而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切领悟和准确解读。一首28个字的七言绝句如何上出厚度?陈春梅老师以跳跃的课堂告诉我们可以做到。
课前谈话中,陈老师与学生一起背诵古诗,进行对诗游戏,并且安排了一组有宋、元、明、清及当代诗人写的与钟声有关的诗句。上课后,教师通过课件集中展示这些与钟声有关的诗句后小结导入新课学习。课尾,教师又以“愁绪人人都有,愁思各有不同”引领学生走进文人墨客笔下的愁(读描写愁的诗句)。短短40分钟,跨越一千多年,这不仅只是时空的穿越,更是带动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淀。从而增加了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厚度,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二、教给学法,上出宽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这节课上,陈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导入新课以后,陈老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导“苏”、“寺”两个平舌音和“愁”翘舌音的读音不走过场,舍得花时间,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紧接着,老师以“读着读着,几遍读下来你能说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边的什么故事吗?”,“诗人都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要你用一个词形容,你想到了哪个词?”,“诗人看到这些景物后在诗中表达了他的情绪,是什么?(板书‘愁’)”。这就让学生学会了读诗怎样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诗眼,字斟句酌,回环往复,读出弦外之音,诗外之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小声地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边体会,看看你是怎样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诗人的愁思的,把你的体会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同学们想想当时诗人会想些什么?把诗人想的写下来”,通过分析总结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怀的写作方法。从而比较好的落实了“了解古诗大意和学习借物抒怀的写作方法”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有读的指导,有学生的动脑、动笔,有小组合作交流,有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师以学定教,加以点拨,引导,上出了宽度。三、抽丝剥茧,上出深度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想像和感悟能力”。陈老师在教学中把握“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这根主线,重点从初读细读诗句,读出节奏韵律;悟“愁”景、品“愁”情;找“愁”源、抒“愁”情等几个环节重点研究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历程,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的诗人的文化情怀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教师引领学生从“月落”、“江枫”、“渔火”,“乌啼”、“钟声”中一步一步体会出诗人孤独、寂寞、惆怅、凄凉、失落等情感,进而从诗人感受到的“霜满天”中体会出诗人痛彻心扉的愁。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愁”源、抒“愁”情。教师让学生猜测诗人为什么而愁,然后课件出示诗人写作《枫桥夜泊》的背景,再读出诗人的满腹愁绪,解开悬念,层层深入,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整节课的教学到达高潮。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入情入境的反复诵读中情因景生,景由情至
,读着读着,似乎从生命的最深处,有某种东西在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师生的心弦,上出了深度。四、品读吟诵,上出温度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因此,评价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读得是否有层次性,是否有味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在今天的课堂上,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齐读,有节奏地读、吟诵等等,读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江枫睡不着……读出愁来”此处读的指导和引领是一个小高潮,“你心冷了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去体悟并读出诗人的愁来的设计可谓独到。教师就是这样带动学生在反复吟诵、层层递进中一步一步感受到诗人孤独、寂寞、失落等情感,进而体悟到诗人难以释怀的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的不是诗人消极的愁肠百结,而是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茫和对家人的思念,惆怅之中有一丝温馨,上出了温度。两点建议:1、如果有时间,吟诵是不是可以多形式地呈现,以增强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有机融合。2、如果有时间是不是可以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去感悟诗人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茫和对家人的思念之后的自强不息和积极向上,加上一点温度。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我们学校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方面
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尝试和研究。我们承担有省级经典诵读研究课题,编写有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并投入教学运用,安排有经典诵读课(每天早晨15分钟,计入语文教师工作量),有时间、有教师、有教材、有检查、有评价,真正把经典诵读纳入课程进行管理,形成了我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特色。我们在感受陈老师“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诗意课堂之后,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依旧余音绕梁,回味无穷,老祖宗留下的有许多是好东西。因此,我们说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