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别解
加入VIP免费下载

《枫桥夜泊》别解

ID:927055

大小:14.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枫桥夜泊》别解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共28个汉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期以来,对这首诗较为流行的解说大体是这样的:月落了,乌鸦在啼叫,寒气阵阵,秋霜布满了天空。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渔家的灯火,思乡的忧愁令人难以入眠。半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响起,悠悠地飘进了船舱。 虽然“诗无达诂”,但基本的艺术真实也是需要的,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人们常会有这样几个疑问: 1张继这首诗的原题是《夜泊松江》,到了北宋时,才被人改名为《枫桥夜泊》。“松江”怎么会被改为“枫桥”的? 2同是“月落乌啼”四个字,为什么在刘禹锡的诗里却解释为凌晨的描写?“月落乌啼”到底该作何解释呢? 3繁霜是凝于地的,怎么会“秋霜布满了天空”了呢?“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应当如何作出合乎语法的理解呢? 4寒山寺会在子夜三更打钟吗? 这些疑问,有的是著名的公案,比如“钟声”问题,有的则是笔者多年来的困惑,如鲠在喉,必欲解之而后快。现分别陈之,正说也好,戏说也罢,都是一家之言,谨祈方家指正。 一、何时乌啼? 由动物神经生理学得知,控制禽类鸣叫的神经系统,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受循环激素水平影响。而循环激素水平又受到体内昼夜节律及光照的调控。只要不受到光线或者其他骚扰,大部分禽类的鸣叫活动限定在白天(乔治?阿尔曼主编《神经科学百科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也就是说,在夜里,只有受到光线刺激或惊扰的禽只,才会鸣叫。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鸟是在“月出”而不是“月落”的情况下鸣叫的。“半夜鸡叫”,是鸡在半夜受到不正常的骚扰才叫的。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太阳里面有三足乌,月亮中有兔。所以,常用“乌”作为太阳的代称;用“兔”作为月亮的别称。成语“乌飞兔走”,比喻的是日月运行。“乌飞”是比喻太阳正在升起,人们仿佛看到太阳中的三足乌在展翅飞升;而“乌啼”则是比喻太阳即将升起,人们虽然未见太阳,却仿佛感到太阳中的三足乌在振翅欲鸣。张继用“月落乌啼”描写月亮已西沉,旭日即将升起的凌晨景象。 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也用“月落乌啼”来描写凌晨。他在《踏歌词四首》(其三)中写道:“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按照《唐诗鉴赏辞典》的解释,这首诗描写男女对歌共舞。“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才散去。“游童陌上拾花钿”是说,孩童在路上可以拾到人们跳舞时落下的饰件。在刘禹锡的诗中,“月落乌啼”不是说子夜三更月亮落下,乌鸦啼叫,而是描写明月已坠西,旭日将东升。可见,在唐代,用“月落乌啼”来描写月落、日欲升的景象,并不仅是张继一人。 二、“霜满天”描写的是什么? 诗中“霜满天”不是描写“秋霜布满了天空”。一则,霜华凝于地而不在天;二则,在古汉语中,“霜”字除指称“露结为霜”的这种物质外,还借喻霜白色。如“霜鬓”,形容两鬓变白;“霜刃”,是指刀剑之刃白如霜。据此可知,“霜满天”是形容满天朦胧、晦白如霜的景象。 不过,在没有太阳、没有月亮的凌晨,怎么会有满天朦朦、晦白如霜的景象呢?仔细研究后发现,这种景象居然只出现在“月落乌啼”那样的“明月西沉、旭日将升”而同时高空有云的时段。由天文学可知,当月球运行到同太阳黄经相差180度左右的位置上、月升之时,日将落;月落之时,日将升,“日月相对曰望。在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而十五的月亮西落之时,恰是旭日即将东升之际。此时,明亮的圆月虽已西沉,云层所反射的月光却使西面天空泛出晦暗的白色;同时,即将升起的太阳,使东方显出“鱼肚白”。于是,东方和西方的天空都是朦朦的阴晦昏白。 在这首诗中,诗人生动地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描写明月西沉、旭日将升、天穹朦胧一片如染霜的景象。 三、对“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解释 早就有人提出: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有些研究者就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不过,随之就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牵强附会,应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此句被这样解释:江枫与渔火和“有羁旅之愁的睡眠”的旅人相对(施蛰存《唐诗百话》)。然而,这样的解释在语法上和理解上造成了混乱:如果拟人化了的江枫和渔火(主语)是对着睡眠的旅人,那么,句中的“眠”就同句子的主语分离了;反之,如果句中的“眠”同句子的主语相关,那么,“眠”就同旅人无关。 其实,在汉语中,“愁”字除作“忧愁”解释外,用于描写景象时,“愁”字是形容景象的惨淡、阴暗不明,如:“愁云”、“愁雾”。而“眠”字除作睡觉解释外,还可解释为仰卧、横放。这样,“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的是:江枫与渔火,仰对着阴晦不明的天空。 此外,“枫”字不单是指秋叶艳红的枫香树。在古时,“枫”在江南一带是泛指树叶有叉歧者(即树叶有叶裂。见《辞海》1979年版)。也就是说,诸如青桐、鸡爪槭、山楂树、马褂木(鹅掌楸)、檫木等等树木的树叶有叉歧(叶裂),在古代江南一带多被呼为“枫”。 由于“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主体是江枫和渔火,因此,该句宜作如下解释:江边的树木和江中的点点渔火,静静地仰对着阴晦不明的天空。 四、寒山寺在子夜三更打钟么? 在诗的后半首中,费解的是“夜半钟声”。不少人的理解是,夜半就是子夜三更,就是夜里十二点钟。按照这样的解释,必然得出寒山寺在子夜三更打钟的结论。然而,在汉语中,“半”字并不是唯一地解释为二分之一。通常,在表达感受时,“半”字不是表示二分之一,而是具有“不完全”的含义。例如:“他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这里的“半”字就不是作为二分之一解释。《唐五代词选集》(黄进德选注)中,对“花外寒鸡天欲曙”作注说:“谓鸡因天寒而提早司晨,犹‘夜半寒鸡’。”此处的“夜半”是指天欲曙的凌晨。可见,“夜半”具有“夜已残”、“夜将尽”的含义。有了这样的理解,就可以知道,“夜半钟声”与“夜半寒鸡”中的“夜半”,表达的都不是子夜三更,而是以“夜半”的感觉,来泛指那种万籁俱寂、晦暗不明的凌晨。 此外,史载:旧时官府禁止一般人夜间在外行走,谓之“夜禁”。“其夜禁之法: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有公事急速及丧病产育之类,则不在此限”(《辞源》“夜禁”条)。唐韦述《西都杂记》中有例。一更三点是什么时候呢?古代用铜壶滴漏计算时间,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每更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一更三点相当于现代的晚上九时左右,五更三点相当于现代的早上五时左右。也就是说,在古代,晚上九时之后是不打钟的,到了早上五时左右,就“钟声动”了。 李商隐《忆住一师》中有“帝城钟晓忆西峰”句。唐无名氏《晓闻长乐钟声》诗曰:“汉苑钟声早,秦郊曙色分。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唐诗鉴赏辞典》对此解释说: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据此分析,若是各佛寺深夜十二时打钟,这“夜半钟声”就会夜夜惊扰全城了。 从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史可以得知,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流派纷呈各有所宗。各宗各派的教义不同,有关打钟、念经及礼拜供佛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例如,密宗僧徒在深夜可以不睡觉,吟唱“偈赞”(梵呗)或听导师“唱导”。而禅宗僧徒在夜里应当睡觉或者径行(在寂静的林间徘徊思索)。唐代禅师怀海编定的《百丈清规》,记载了禅宗寺院的组织体制、佛事活动及日常行事的规定。到了元朝,由中央下文,令佛教各宗各派的所有寺、刹一律遵行《敕修百丈清规》。直到今天,佛寺中,出家人仍然遵行着源自唐代的《敕修百丈清规》。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六“日用轨范”说:“入众之法,睡不在人前,起不落人后。五更钟声未鸣,轻轻抬身先起……”又说:“五更钟鸣,想念偈云。”在《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八“法器章第九”中,“大钟”项下说:“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可见,禅寺是五更之后鸣钟,以破长夜警睡眠。 有关唐代寺院深夜不打钟的事例,亦可在唐诗中见到。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韩愈到洛阳北面的惠林寺旅游,同游的还有李景兴、侯喜、尉迟汾。韩愈写了一篇名为《山石》的诗,记叙此事。从《山石》中得知,韩愈住在寺院内,彻夜未睡。韩愈记述的深夜寺院中,有虫声,没有钟声。唐代僧人齐己,写了一首《不睡》的诗,记述他“整夜不欲睡”的情景。他记述的寺院之夜中,只有灯影、月光、落叶、飞蛾,未闻钟声。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编修过《新唐书》、《新五代史》。应当说,欧阳修对唐代生活习俗的了解,比起其后直至今日的所有文人们,要知道得更多一些。他在《六一诗话》中谈及张继的这首诗时,就指出:“三更不是打钟时!” 由以上可知,在唐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在半夜三更是不敲钟的。 冬季日出迟,特别是冬至时节,日出最迟。所以,在冬至前后的那几天中(阳历12月21日前后),凌晨五时左右,月亮已落下,太阳还未露脸,天上布满云层,此时此景,仿佛在半夜,却听到钟声传来。这就是“夜半钟声”! 五、题《枫桥夜泊》为后人所改 张继的这首诗,出处是唐朝的《中兴间气集》,题目为《夜泊松江》。到了北宋时,这首诗才被人改名为《枫桥夜泊》。 松江,在苏州城外,是吴江以东、流向上海的河段。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上海一带的陆地尚未完全形成,古松江直接流向长江口外的大海里。当年古松江之宽阔,不亚于如今的上海黄浦江。宋人郏乔称:“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显然,古人不能在这么宽阔的江上造一座“枫桥”,但是渔夫却可日夜驾舟捕鱼。这就形成了“江边的树木和江中的点点渔火,仰对灰暗不明的天空,沿江罗列着”的景观。近代,人们将吴江与松江合称为吴松江,如今称“吴松江”为“吴淞江”。吴淞江的上海市区一段,从北新泾到外白渡桥,被叫作苏州河(《上海地名志》,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西,松江在姑苏城东,两处相距甚远,而且中间还隔着一座城市。平时,在松江之畔是听不到寒山寺钟声的。但是,当高空存在“声云”时,钟声被“声云”反射,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到几十里之外的松江之畔。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声云”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做声学实验时发现的。他证明:漂浮在空中的“声云”能反射声音,令被反射的声音远播百里之外(别莱斯曼《趣味物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这同海市蜃楼现象的出现是一个原理。 由于平时极少出现“声云”现象,就像极少出现海市蜃楼现象一样。来到松江之畔的文人,每每听不到寒山寺的钟声,很自然地就觉得《夜泊松江》中的“松江”两字不对劲。而离寒山寺最近的河段在枫桥下面,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到寒山寺内的屋顶。在不懂得“声云”原理的北宋时代,文人们将《夜泊松江》改名为《枫桥夜泊》显然是有其理由的。 由上可知,《枫桥夜泊》原名《夜泊松江》,诗中的客船不是停泊在枫桥边,而是在松江之畔。 结  语 造成对这首诗有不同理解的关键在于对“夜半钟声”的解释。虽然在唐代,禅宗寺院深夜不打钟,可是,在元朝颁布《敕修百丈清规》之前,其他佛教宗派的寺、刹多执行自己的行仪规定,深夜偶会有敲钟击磬之声。范元实的《诗眼》提到《南史》中有半夜打钟的典故;《石林诗话》说,南宋时,在苏州有佛寺半夜打钟。此外,史载姑苏城中一些寺庙,有时候会在深夜打“无常钟”、“分夜钟”。可见,这些不属于禅宗的寺、刹是不受《百丈清规》约束的。然而,寒山寺毕竟是禅院,恪守《百丈清规》,深夜是不敲钟击磬的。 此外,这首诗的开首,就用“月落乌啼”点明了时间是在凌晨,而不是深夜,所以,诗中主人公听到的不是“分夜钟”、“无常钟”。 到了近代公元1979年,苏州市旅游局在寒山寺举办首届撞钟活动。从此,公历岁末年初,寒山寺在半夜三更响起了钟声(沈吉庆《寒山寺钟声何以越敲越响?》,《新民晚报》2008年12月16日)。 苏州的枫桥,旧作“封桥”。据查,该桥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重建。“封桥”后来被称为“枫桥”。由于张继的这首诗,出于唐代《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所以,这首诗同“枫桥”是不相干的。严格说来,这首诗的题目应当恢复为《夜泊松江》。诗名一旦恢复为《夜泊松江》之后,意境就开阔了,从短且小的枫桥下面狭窄的京杭运河支流,回复到“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而且,“江枫”的“江”字,有了实景的展现;再则,由于客船不在寒山寺近旁的小河汊里,钟声才会悠悠地传到江畔客船中。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