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枫桥夜泊》
加入VIP免费下载

闲话《枫桥夜泊》

ID:927056

大小:48.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闲话《枫桥夜泊》摘要:《枫桥夜泊》这首诗从小学就反复吟诵,烂熟于心,可百读不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此诗在唐诗中有重要地位,历代以来唐诗选录中少有遗漏,在古人很多诗话、诗论中也是文人墨客闲话的对象,可以说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同类题材的诗作中并不多见。苏州寒山寺之所以名闻遐迩,成为中外旅游者倾慕的名胜,寒山寺古钟之所以令人心往神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张继这首名作的“艺术宣传”。寺以诗闻,诗以寺显,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称得上是艺苑轶事,诗坛佳话。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幅出色的画;反过来说,一幅出色的画也往往使人领略到其中蕴藏着诗情、诗意和诗趣。这一点,兼擅诗、画的苏东坡就体会很深,所以有“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以及“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词”(王国维《人间词话》。)①《名作欣赏》1981年第02期,作者:周庆基1、《枫桥夜泊》创作背景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北方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前人考证,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究。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枝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②《全唐诗》第242卷015首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曹寅、彭定求编撰)诗中“风辇栖枝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可见作者当时南下躲避战乱,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和广大下层人民一样饱尝战乱之苦。张继在姑苏滞留期间,有另外一首一首七绝《阊门即事》为证:“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唐诗三百首赏析》张国伟 等编 湖北出版社1995年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就必须认真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作者此时寄寓一叶扁舟,居无定所,船经繁华之地苏州,泊于闾门外寒山寺旁的枫桥边。暮秋的深夜,清冷月光下江南水乡夜色幽美,寺院传来沉闷的钟声,使他无法入眠。于是,这位忧国念家的游子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绪化成一首千古绝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然而正是张继不经意的这样一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上不巧的地位和艺术魅力。2、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挖掘《枫桥夜泊》的思想与艺术魅力。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甚至歌坛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在本诗的创作背景里我也阐明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解构这首诗,将其放置于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挖掘它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和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彰显其真正的格调和品味,否则只会沦为浅尝辄止的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表层,使诗歌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大打折扣。3、《枫桥夜泊》之美学浅析3.1洗练简约之语言美    朱光潜认为:“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不该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做诗和读诗都要既见出此人此物此事以外的广大天地,所谓从有限见无限”。朱光潜在《诗论》中说:“ 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诗的好坏也就看它能否实现这个特殊功能。以极经济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就是‘含蓄’,‘意在言外’和‘情溢乎词’。④”《诗论》朱光潜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四章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以极其洗练的意象组合奠定了全诗灰暗、凝重的主色调,反映了古诗词语言的精炼简约美。这句诗写了三组意象,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读完第一句就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郑板桥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但都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境,言简意赅,惟妙惟肖。在本诗中“乌啼”于夜半衬托出了夜晚的凄清;“霜满天”写的是秋霜弥漫,诗句的意思是说,深更半夜,月落星稀,秋霜弥漫,寒气袭人,乌啼声声,倍感凄凉。这里,诗人选择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审美意象,从视觉、听觉、感觉(“霜”寒)三个方面描写出水乡秋夜的凄清。其中,一个“霜”字,就不但暗示了环境和时令,而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出来诗人辗转反侧孤独寂寞的乡愁,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时局动荡,唐王朝衰弱叛军作乱而导致整个国家萧条景象。看似客观的白描,实质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把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予以巧妙地组织,传达出作者不必说而读者一定能领会的意思,反过来读者一定会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了象外之意,浸透了这些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一切都在不言之中。3.2含蓄蕴藉之情感美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字组合有时很含蓄,有很大灵活性,文字传达作者的意思,未必完整;文字营造的氛围,包含了比作者创作心态更丰富的内涵;文字与读者相感应,产生了许多个性联想,又因人而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再创作的过程,作者有自己的情感,读者除了体会作者的情感外也有自身的独特体会,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而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含蓄的,隐晦的,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细腻感给诗歌平添了韵味,犹如一个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可以自由联想,故事也许是秋天,也许是冬天,也许在半夜,也许在黎明时分,时间上的自由定位,空间上也可以合理组合,这就使诗句的内涵更加丰富。   “江枫渔火对愁眠”集中表现出本诗的含蓄婉转之美。对于这一句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江枫与渔火相对而眠,因作者的愁绪,所以江枫、渔火在作者眼中,都带上了“愁”;有的认为,是作者躺在船中,夜不能寐,与江枫渔火相对;还有的认为,江枫与渔火指的都是枫叶,因霜浓的缘故,那时节的枫叶必定是红透的,加上火光的微照,枫叶在风中就像渔火的形状。这些分析都发乎情,止乎理,但不能阻止我们继续向诗人内心深处追寻。清代徐增:“惟其不是言江中渔火,是枫叶上之渔火,所以对着愁眠也。”可见一首诗的意向组合可以让人天马行空,发挥想象的空间,也正因为此诗歌才有了无穷的魅力。  这两组意向组合融洽协调,效果却差异明显。“月落乌啼霜满天”体现的是含蓄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体现的是含混,含蓄和含混共同作为情感蕴藉的两种主要的体现。枫叶和秋霜让人联想起羁旅情怀;“渔火”给漆黑的夜色点燃了一点希望,跳动的火焰忽明忽暗,预示着作者情感的波动。黑幽幽的树木,星星点点的渔火引动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所以说“对愁眠”,即对着江枫渔火,愁绪满怀地躺在船上。“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意味着作者彻夜不眠,惆怅满怀,然而因何而愁我们似乎不得而知,只能揣测。“江枫”和“渔火”是船外景物,“对愁眠”则由船外移向船内,突出了孤舟客子在这幽寂清冷之夜,愁绪满怀之情,似乎是整条孤舟也载不动作者的愁。诗至此,孤舟中寂寞凄清的羁旅者的形象已经完成。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最后把笔触落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上。3.3空灵、悠远之意境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诗歌空灵、悠远的意境美。 诗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将笔头从枫桥夜景转移到了对寒山寺的描写。这座古刹的出现也使得景色有种历史文化韵味。据相关资料记载,寒山寺在枫桥西边大约一里路出,初建于梁代,唐初僧人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这样使诗歌富有了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跨越了时空。诗歌把枫桥与寒山寺相连,不但使枫桥更富有文化意义,而且营造了一个审美空间,仿佛寒山寺是一位见证诗这一不眠之夜的老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冬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浑厚和寂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诗人从听觉的来写,不但拓展了诗歌的空间,增强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诗人借助声音的传播,寓情于声,托物抒怀,从而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仿佛这一传世之音能够穿透历史,发人深省。正是这一句使得整首诗摆脱了凄清苦楚的境界从而实现了灵魂的升华,给人一种悠远,空灵之美。关于夜半钟声的写法,虽早在别的史料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睛,却是张继的一大突破。所以,大凡评论此诗时,对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句时,人们认为:“枫桥夜泊”之神韵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总之,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有声有画,意境优美。之所以出现读者赏析此诗的多元意境美,是因为“张继诗虽清远之致,但在大历诗人中,他是偏于朴实开朗的,不似他人消沉。”⑤《唐诗鉴赏辞典》孙育华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而其深邃的思想又以含蓄蕴藉的艺术形式表现,所以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诗品.含蓄》)的艺术效果。4、《枫桥夜泊》之研究视角解读与影响关于这首诗歌,历来争议较大,前人对这方面的考证也层出不穷,即便现在,对这首诗的认识通常有着以下几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就认为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表达的是思乡与漂泊之感,这是主流观点。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借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另外对于此创作背景也有不同的理解。著名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不朽的失眠》,暗示张继是在进京落榜后泊舟枫桥,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名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与羁旅他乡的复杂情感。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占少数。这是对诗歌宏观层面上的一些争议,然而在微观层面看法也不尽一致。比如对于“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乌”,有人认为是乌鸦,这种观点比较普遍,有人认为是指乌臼鸟,比如唐先田先生,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鸟特点是黎明即啼,据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记载,“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⑥唐先田.《苏州三趣》,2010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却享誉中外,思想含蓄隽永,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语言凝练简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诗人张继正是独特地寄予“钟声”来传达自己浓厚的乡情,这种“静与响、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并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乡愁串联起来,终于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较之前者更加耐人寻味、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发人深省。后人对此津津乐道,研究和模仿热情持续发酵,对它的评论和诗话也如汗牛充栋,我国现代著名的唐宋诗词研究专家刘逸生在他的《唐诗小札》中这样说:“张继的《枫桥夜泊》,在题山赋水的诗作中,好像是在枫桥侧畔建立起一座丰碑。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人在同样的地点跨越过他了。因为这首诗,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胜迹或古董了。尤其是在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因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因而无数中外游客慕名奔赴寒山寺游览学习,感受一千多年前的文化魅力。这更加表明诗歌与自然人文是和谐统一的,诗歌赋予古迹以文化之魂,古迹承载着诗歌思想和艺术价值,二者成为不朽的篇章。5、总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大都已经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凉化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渴求,也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我想这才是《枫桥夜泊》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