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质疑》 我们都学过《枫桥夜泊》这首诗。张继的这首宁静清丽、意境幽远的诗歌受到了历代人们的喜爱,有人为了翻新,对这首诗进行了一番“新解”,也有人就此“新解”予以了反驳,究竟孰是孰非,“文字大战”如何裁决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刘金同志的《新解质疑》。 学习本文 1、解题 《新解质疑》即质疑对《枫桥夜泊》的所谓新解。“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对该“新解”表示疑问;要列举理由,否定别人的错误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见本文属驳论文。 2、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标自然段序号,自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揆情度理 招徕 索
隐 积累下列词语: 望文生义 脍炙人口 匠心独运 索然无味 无懈可击 好事之徒 揆情度理 牵强附会 (2)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8个自然段。文章起笔即谈到“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然而听得多了,不觉产生了一点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点明要对“乌啼”、“江枫”、“愁眠”质疑。纵览全文,作者分别在第3、第4及第5—7自然段对首句所提出的三项内容分别照应,逐一反驳,并构成了全文的主体部分。第8自然段则以“总之,我觉得,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为小结,再次强调自己的立场,并提出善意的告诫,收束全文。 3、具体研习 (1)作者既然要质疑“新解”,为什么在文章第一句却谈到:“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我们听到对古诗词翻新的解释时,往往很好奇,觉得新鲜,也自然“反思”自己对此诗的原来理解,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作者这样起笔,易与读者形成共鸣,“是呀,我也会这样”。然而,作者也暗藏伏笔,一个“初听”预示这是直觉反应,非理性认识,紧接着作者发出三个“是……吗?”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是必要的吗?它究竟是提高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是贬低了它?”环环相扣,将读者带入了深层思索的空间,这样迂回作战,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利于读者对自己观点的接受。 (2)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反驳关于“乌啼”新解的? 首先,援引《乌夜啼》、《乌夜啼引》、《短歌行》等,论证“乌鸦夜啼”存在的可能性,说明不能用普遍概括特殊,属引证法。其次,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很多祝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梁山伯庙的出现,证明乌啼桥可能是后来的好事之徒命名的。第三,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证明“乌啼桥”不合常理,这样层层深入,令人信服。 4、欣赏品味 这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作者成功地运用例证法、归谬法等,从分析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人手,对“新解”先质疑,接着逐一反驳,或驳论点,或驳论据,腾挪变化,层层推进,说理透辟,条分缕析,绵里藏针。 文章在前段直接摆出对方“新解”——对“乌啼”、“江枫”、“愁眠”的考证,即连用三个“是……吗”的疑问式,总体质疑,驳其论点。 只有驳倒敌论“新解”,自己的论点方能确立。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运用严密的措词,复句句式如“无论如何不在于……,而在于……”,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枫桥夜泊》脍炙人口是因其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而绝非其考证的“三座桥”、“一座山”,对方论点的虚假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写到这儿,尚嫌单薄。在第3—7自然段中,对“新解”所考证的“乌啼桥”、“江村桥、枫桥”、“愁眠山”的论据逐一予以反驳。作者运用引证法,引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乌鸦夜啼存在的可能性。在第4段中,作者巧妙运用归谬法得出即使“新解”能够成立,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的结论,语言幽默、犀利,指出其考证实在无多大价值,毫无必要。在第5段中直接运用反证法,关于对“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新解,连用两个“索然无味”反衬这些考证毫无意义。接着又运用归谬法,诗因染了主观感情,才有动人的意境,相反按某些考证,“月落”、“乌啼”、“夜半钟声”都变成死的了,引出其荒谬的结论,从而间接驳倒其论点。作者接着又驳其论据无文献证明,不仅指出其论据的虚假性,而且照应开头,提出这样的“新解”其实贬低了诗的艺术价值,糟蹋诗。 这篇驳论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准确运用关联词,“首先……其次……第三……”“再者……最后……”使得文章极富条理性。作者还巧妙用设问、反问和短句、复句等多种修辞方法、句式,使句子变化多样,摇曳多姿,行文跌宕起伏,开合有致。总之,本文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作者以轻松笔调信笔写来,如聆听长辈谆谆教诲,变枯燥深奥的学术研究为浅显易懂的随感,深入浅出,易于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1111《新解质疑》学习要点〔二〕
这篇文章的作者刘金先生针对一些考据家对《枫桥夜泊》的新解——诗的前两句罗列了三座桥、一座山,进行了一一反驳。他认为,这样的考据式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其结果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关于《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经典名诗,描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所谓《枫桥夜泊》“新解”,是将诗中“乌啼”、“江枫”、“愁眠”这些能体现刻画意境的关键词和短语,解释成为当地具体的事物。这种说法破坏了诗的美感,也难免牵强附会,因此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一遍,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心扉 贬低 栖宿 脍炙人口 教坊 招徕 揆情度理 无懈可击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乐┍________( ) 度┍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栖┍________( ) 好┍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3、区分形似字 ┍揆________( ) ┍炙________( ) ┕睽________( ) ┕灸________( ) ┍贬________( ) ┍脍________( ) ┕砭________( ) ┕
绘________( ) 二、词 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词语 望文生义:不了解文句的确切涵义,只是从字面上牵强附会。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匠心独运:形容艺术构思有独创性。 好事之徒:好管闲事、喜欢多事的人。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贬低:故意降低对人或事物的评价。 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使人不感兴趣。索然:没有兴致的样子。 招徕:招揽。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地苛求、责备。 大声疾呼:大声而急切地呼喊,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疾:迅速而急切。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司空见惯:现在形容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牵强附会:生拉活扯,勉强凑合。牵强:勉强。附会:把没有关系的事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说成有某种意义。 2、积累 心扉 意境 脍炙人口 望文生义 莫名其妙 大声疾呼 无可厚非 自读课文,弄清以下问题。 1、仔细品味课文,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对“新鲜”考证的质疑,作者认为《枫桥夜泊》一诗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所描绘的意境美。 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提出对“新解”的质疑。 第二部分:针对对方观点逐一质疑并反驳。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明确观点。 2、理解作者为何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3、联系文章想想作者作这样质疑的目的是什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