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苏教小语第五册秦霞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愁绪。教学重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理解“对愁眠”。教学准备关于诗人张继的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引课题。1、谈话:同学们,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写下了大量流传千古的诗句。一二年级我们就已经学习了十多首,你们还记得吗?能不能当一回小诗人,有感情的吟诵一两首?2、在古筝配乐中,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感情朗诵,全班交流。3、引导:提起唐代的的著名诗人,有一个人是不能被遗忘的,那就是张继(板书),他写的一首《枫桥夜泊》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张继,走近《枫桥夜泊》(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明背景。1、课件演示,介绍张继生平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全班交流:从刚才的介绍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小结:正是在极端愁苦的心境下,张继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三、欣赏全诗,谈体会。1、课件演示,完整的《枫桥夜泊》诗配乐。2、交流: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怎样?-3-
(愁苦、不快乐、孤独、难过、寂寞、想家……)四、自主学习,解诗意。1、结合课前发放的材料、课本上的插图以及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2、出示学习要求:朗读古诗观察图画想象意境读通全诗,读懂每一句。3、思考并小组讨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五、品读古诗,悟诗情。1、通读全诗,理解“泊”。2、讨论上述思考题。3、在交流过程中适时演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板书:看到:月落秋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想到:……六、感情朗读,赏意境。1、结合写作背景,让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愁苦心境。2、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全诗。3、自由练读。4、指名朗读。5、教师范读。6、配乐朗读。7、小结过渡:看着……,听着……,想到……诗人思绪万千,彻夜难眠,后人把张继在诗中所描绘的这种“对愁眠”的意境称作“小朽的失眠”。最后再让我们完整地欣赏张继的《枫桥夜泊》,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愁苦心境。七、再次欣赏全诗,结束全课。-3-
附资料:张继简介张继,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诗人。他一生写过不少诗,但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枫桥夜泊》。唐玄宗天宝年间,张继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失败而回。他飘泊流落到姑苏(现苏州),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没有官职,生活艰难。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张继那漂泊无依的小船来到了枫桥之地。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张继将船停在枫桥边,月亮西沉,寒霜满天,愁思满怀,难以入睡。半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残月、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想到今后的荣辱,感到前途茫茫,凄清孤独。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抒发了漂泊他乡,孤独寂寞的心情。教后感《枫桥夜泊》是一首意境悠远的古诗,更是一篇不朽的佳作。本课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愁苦心境,而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对诗人张继当时所处环境的简单介绍;一是《枫桥夜泊》的配乐唱和。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当那凄美的乐曲在教室回荡时,学生已身不由已的置身于那凄清孤独的意境中了。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还有两点遗憾。一是课堂上学生朗读的面不广,读得不尽兴。二是应该以这首诗为切入点,进行一些拓展,或继续研读张继的其它诗作,或阅读一些与此相似的借景抒情的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诗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等等。新课程强调,语文课文只是一个范例、一个典型,语文老师应该通过语文课本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天地,去获取生活的源头活水。本节课的设计中,在这一方面还欠缺很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