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枫桥夜泊》描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象,吸引了这位怀着旋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领略这意境美,我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苏州的枫桥”和“寒山寺”的图片,辅以诗化的语言“这是苏州的枫桥,因为一首诗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这是苏州的寒山寺,因为一首诗而名满天下,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这首诗究竟散发出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在聆听配乐示范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让学生借助课前预习,理解诗句意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于有多媒体的辅助和课前的预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在领悟了诗人孤寂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农村孩子独立搜集资料存在的困难(大多数孩子家里难以上网),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背景补充资料:“张继是我国唐代诗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可是榜上无名,乘着小船往回赶,想到自己辜负了家人的期望,所以他满腹忧();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安危,他经常离家在外,四处奔波,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起久别的亲人,他怎能不();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身处战乱时期的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百姓的疾苦,可看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情境,他怎么不()?”,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背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次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如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费尽心机找了古诗的插图来创设意境,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它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更没有想到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一唾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只是照搬《课课通》上的翻译,有没有真正理解呢,不得而知。其次,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古诗背诵积累,如可从“泊”字想到《绝句》,从“客”字想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打开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窗口,激励和唤醒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欲望,回归语文教学的“积累”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