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老师《枫桥夜泊》一课评析古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深厚,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在中华古典文化的上空。然而,古诗词年代久远,其所表现的生活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它的语言形式与现代语言习惯大相径庭,它所表现的丰富的内心情感与孩子们的年龄认知相去甚远。因此,古诗词教学成了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逐字串解,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意境,将本该情味盎然的教学变得索然无味,破坏了古诗词在孩子们心中的美感,使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热情,失去了对古诗词的兴趣,不符合“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对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是一大损失,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大损失。可不讲吧,学生如何能懂得古诗词的意思?如何去体会古诗词的精妙与美好?语文老师陷入了两难。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正有这样的特点。触景生情,由景入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何让学生揭开语言文字的面纱,看到诗人眼中的景,体会诗人心中的情,感情古诗词的美好与魅力?读是唯一的途径,是实现学生情感与诗作情感相通,实现学生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唯一桥梁。当然,这种“读”不是简单的读,不是浮于表面的读,而是有感悟地读,层层推进、渐次深入地读,直到读得学生内心情感涌动、波澜起伏,读得不知自己是诗人,还是诗人就是自己的忘我境界。所谓“以情感情,以心契心”是也。
王力老师(咸宁市实验小学)执教的《枫桥夜泊》一课,正体现了这一特色。《枫桥夜泊》以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客船,描述了一幅孤凄伤感的画面。这幅画面的落脚点最终集中在了一个“愁”字。“愁”即是本诗的诗眼,也是作者的情眼。这是羁旅之愁,是思乡之愁,是及试不第的怀才不遇之愁。在这寒霜满天的深秋之夜,在这漂泊无依的港口,诗人更是愁肠百结,愁思满怀,愁绪难遣,以至于对愁难眠。好一个“愁”字了得!王力老师以他深厚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理解,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层层深入地读,逐步接近诗人的内心,直到抵达“愁”的核心。具体说来,本课之读,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初读知“愁”。学生初读本诗后,感受到凄凉、伤感、孤独等,从而把握了朗读的基调,以便带着这种感受去读。在这一环节,老师反复强调带着感受读书的重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方法、读书方法的指导?二、范读感“愁”。由于古诗所表现的内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去甚远,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必要的。这是一种示范,一种引领,一种氛围的渲染,一种触动学生心灵的媒介。王力老师朗读功底深厚,读得入情入境,学生深受感染。三、细读品“愁”。范读后,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哪些地方表现了“愁”情?并引导学生品读。在“月落乌啼霜满天”
一句中,老师引导学生细品“霜满天”。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霜”明明是下在地上的,为什么不说“霜满地”呢?学生在反复涵咏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月落乌啼霜满地”后感悟到:“霜满天”更能表达诗人的愁绪。这个“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霜,而是一种意象,诗人心中愁思满怀,凄冷无限,眼中所见便是“霜华满天”了。这一比,比出了诗人用词的精妙。这一品,品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愁。在此基础上再读,自然是字字含情,凄清悲凉无限了。四、想象悟“愁”。本诗意象丰富,怎样将这些书面上的词语具化为学生眼前的画面,内化为学生内心的情感?王力老师关于引导学生想象。且看“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的教学:“你眼前看到了什么?”学生答“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老师再问:“什么样的枫树?什么样的渔火?”还看到了什么?哪些东西睡了?然后将学生的回答连成一首动人的小诗:睡了睡了睡了从而让学生悟到“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啊!五、问“愁”解“愁”。快结课时,王力老师别具一格,让学生发问:“张继先生,是什么让你这么愁?”有了前面的铺垫,加上课前资料的介绍,学生理解到:这是思乡之愁,怀念美好的故乡生活啊!老师追问:“故乡在哪些美好的生活情景呢?”学生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诗歌的画面内容:儿时的伙伴,亲人的相伴,嬉戏过的小溪......这点点滴滴的幸福,这丝丝缕缕的甜蜜,更反衬出诗人羁旅生活的孤单凄凉。这强烈的反差,更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拨动了学生心中的情弦,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六、拓展迁移。本课在教学上并没有就诗论诗,而是赋予它更广阔的内容。表现在课前交流时对本土(襄樊)诗人的了解与交流,表现在品读“霜满天”时与李白诗《静夜思》的对接,表现在理解“客”字时对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诵读,更表现在结课时显示《枫桥夜泊》一诗的诗、书、画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展示与欣赏。这些拓展拓宽了本课的内容,丰厚了底蕴。尤其是结课时的诗书画欣赏,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美好与魅力,使课堂充满了诗意的光辉,闪耀着文化的光彩。如果说中华古诗词文化是一部恢弘的乐章,那么本课的教学则是一段优美动人的前奏,拨动着学生心中的琴弦,让学生领略其中的韵味。如果说古诗词文化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么本课则是门前一段清亮的小溪,一小块美丽的花圃,让学生产生进门去领略更美风景的愿望。是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如浩瀚璀璨的星空,需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做一个好的引领者。本课在教学中有两处地方笔者不敢苟同,提出来大家商榷:1、本课在前两行可谓是浓墨重彩,可后两行的教学却太嫌单薄。其实,本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那种清远寂寥又颇带禅意的意境,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在教学上,应该多留些时间,引导学生去遐想、品味。2、本诗“愁”
的根源在及试不第,是怀才不遇。老师在整节课中无一字涉及。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固然重要,必要的背景是否也该讲解?毕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感情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而自去研读他其他的作品。以上两点仅是个人看法,不妥之处,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