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崧舟的枫桥夜泊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学习王崧舟的枫桥夜泊

ID:927339

大小:256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习王崧舟的《枫桥夜泊》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请看大屏幕。陈小奇写过这样一首歌(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师:谁来读读?(生读)。读得很好听。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生:睡不着,失眠师: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生:不眠。师: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生:难眠。师:无眠的近义词就是——生1:不眠。生2:难眠。生3:失眠。师: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生读) 师:再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生再读)师:这是哪里的钟声?生:寒山寺的。师:为了听钟声,等了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120个月 ,3650天  。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师:这是哪里的钟声?。生:寒山寺的。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生:“枫桥”就是寒山寺。师: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生:张继。师: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师: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生:到过寒山寺,听过钟声。师: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师: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陈小奇在歌中这样写钟声(生齐读);200多年前的王士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高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师: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都有钟声、寒山寺?   生:为什么都写到了张继?背后到底有什么呢?     无限愁眠寄钟声 师: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指一生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学生圈划,批注)师: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你的心得到底如何,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生:没有。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生:愁眠(圈出)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生:月落  (用曲线划出)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生:江枫(用曲线划出)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生:渔火  (用曲线划出) 师:怎样的渔火?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生:钟声(用直线划出)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生:乌啼 (用直线划出)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生:是寒满天,冷满天。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大屏幕出示)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师:应选哪个。(生选,交流)师:有选2的,有选4的,都有道理。向着,朝着,就是江枫渔火向着愁眠;也可以两个事物配合得天衣无缝,江枫渔火与愁眠交织在一起。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生:母亲、家人、妻子  ……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有的只是——(生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生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范读)(生齐读)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师: 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师:你听,钟声传来了,一声又是一声,这声声钟声一下又是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那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生写)师:在这个霜气满天的秋天,张继夜泊枫桥,辗转反侧,愁眠之情萦绕在他的心上,这时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生1: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让我来陪伴你。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生2: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师:这是多善解人意的钟声啊。生3:张继啊张继,为什么不睡,为什么为么忧愁,这一切是为什么?师:这是充满好奇的钟声。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师: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生: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生齐吟诵背诗)      钟声文化代相传 师: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生: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生: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清平乐•村居醉里窦音真媚好——窦桂梅老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及点评整理:江苏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彭顺羊点评:江苏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刘飞11月23日,有幸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2006江苏省小学校长培训班”的研讨活动上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清平乐• ;村居》,感受了她火热的激情,感受到她深厚的教学功力、扎实的语文功底。师:板书: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生:想到房子。生:想到家。师:板书:吴音“吴音”什么意思?生:(读书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ráo)吴侬软语(wúnónɡruǎnyǔ)再读一读生:读。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生:(用普通话)“窦老师,您好!”师:不是方言,跟窦老师的北方话没多大区别,我想听方言。生:(用方言)“窦老师啊,你好啊!”生:窦老师啊,你真漂亮啊!师:哎哟哟,真好哎!让我感到格外的亲切。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 窦桂梅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接触,但这种瞬间即逝的课始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站在课堂上的窦老师,犹如一团激情燃烧的火焰,迅速点燃了学生,这个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让学生用方言问候,看似闲笔,实则为后面品悟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埋下了伏笔。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生齐读:辛弃疾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为人民服务支持(0) 中立(0) 反对(0) 陈书标小大  3楼个性首页|信息|搜索|邮箱|主页|UC 加好友发短信等级:春江载友贴子:480积分:704威望:0精华:0注册:2006-9-2023:53:00  PostBy:2006-12-720:13:00么?谈谈你的感受。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生:舒缓的音乐。生:动听的音乐。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生:卜算子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生:清平乐。师:板书:清平乐生:读“清平乐”“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窦桂梅老师提出要“超越教材”,这节课就是很好的体现。她巧妙地把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此处借助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生:读“村居”。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师:我们还想到什么?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师:引读《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为人民服务支持(0) 中立(0) 反对(0) 陈书标小大  4楼个性首页|信息|搜索|邮箱|主页|UC加好友发短信等级:春江载友贴子:480积分:704威望:0精华:0注册:2006-9-20  PostBy:2006-12-720:13:00溪头卧剥莲蓬。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wēnɡǎowòbāoliánpénɡ翁媪卧剥莲蓬师:为什么念bāo? 23:53:00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没有人知道。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齐读。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窦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师:放流水声。生:少了溪水。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生:缓缓地流着。生:叮咚地流着。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为人民服务支持(0) 中立(0) 反对(0) 陈书标小大  5楼个性首页|信息|搜索|邮箱|主页|UC加好友发短信等级:春江载友贴子:480积分:704威望:0精华:0注册:2006-9-2023:53:00  PostBy:2006-12-720:14:00放音乐,师生齐读。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师:具体说说看。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 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师:具体在哪儿?生:在溪对岸。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生:美。生:爽。生:好。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生:醉。师:“醉” 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相媚好”什么意思?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为人民服务支持(0) 中立(0) 反对(0)  陈书标小大  6楼个性首页|信息|搜索|邮箱|主页|UC加好友发短信等级:春江载友贴子:480积分:704威望:0精华:0注册:2006-9-2023:53:00  PostBy:2006-12-720:14:00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窦老师围绕抓住了一个“溪”字,以它为核心,让学生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抓住了一个“媚”字让学生感悟了词的意境;“夸赞”的设计,更是引领学生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生:卧在那儿剥莲蓬。师:“卧”什么意思?生:趴的意思。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生:溪头趴剥莲蓬。师:好不好?生:不好。师:为什么?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师:还可以用哪个字?生:躺、睡。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生:聚精会神生:全神贯注生:目不转睛生:专心致志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中有最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生:喜欢。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生:小捣蛋,…………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生:和睦的家庭。生:和谐的家庭。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窦老师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一个“卧”字的引导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为人民服务支持(0) 中立(0) 反对(0) 陈书标小大  7楼个性首页|信息|搜索|邮箱|主页|UC 加好友发短信等级:春江载友贴子:480积分:704威望:0精华:0注册:2006-9-2023:53:00  PostBy:2006-12-720:14:00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生:平安。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师生齐读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生:没有战争。生:国泰民安。……师:板书:居危思安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师:伴着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下课。 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透视出教者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度把握。总评:听完这节课,对窦桂梅老师有这样的印象:她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人。就如她自己所说的“激情不老”一样,这种激情不是娇柔造作装出来的,这种激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真爱。教师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她的精神状态就直接感染和打动了学生,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知”,整节课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激情来源于什么?智慧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教者厚重的积淀,来源于作者孜孜不倦的学习。我们注意到,在这节课中,窦老师自己说出和引导学生说出了近三十首的古诗词,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没有深厚的语文积累是做不到的。“你的美无声无息,不知不觉让我追随;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什么最美?投入学习的学生最美。什么最美,投入教学的老师最美。什么最美?语文教学最美。这种美,“只有相爱的人最能体会,你明了我明了,这种美妙的滋味”让“陷入爱情中的我们不知疲惫,为了伴你左右与你相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