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心灵和破碎的世界──李贺《李凭箜篌引》解读 李凭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箜篌演奏名擅一时。而李贺诗思奇妙,为时人所赏识,此时任太常寺奉礼郎,掌管礼乐郊庙等事务,当是精通音乐。以一天才诗人而描摹一段美妙的音乐,应该令人赏心悦目。长时间以来,人们毫不怀疑《李凭箜篌引》是一首赏心悦目的诗,甚至把它和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一段著名的描述相提并论,认为都神奇地再现了一种艺术境界。但我很难从这首诗中获得那种愉悦的感受,并一直为此深感惶恐。 无缘领略李凭的演技是我们永远的遗憾,那么,李贺的诗能否稍稍弥补我们这种缺憾呢?似乎不能。李贺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秋,是李凭那响遏行云的乐声,使一切都凝固不变。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开头。而“湘娥啼竹素女愁”一句表明,这是一首悲怨的曲调,它能够触发湘娥和素女这对怨魂,振发起千古的绵绵哀怨。在这样一个空旷得一无所有的季节,这支曲调确能使人丧魂失魄。诗人此下的描述应该为我们渲染出音乐的悲怨之情。“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其中“玉碎”“泣露”可勉强与哀怨相关外,“凤凰叫”和“香兰笑”就差之甚远了,专家们都说是形容乐曲之轻悠欢快。那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由悲和乐叠加的句式,并再次重复,就意味着乐曲在悲怨和欢快之间迅速而频繁地切换。如此反复在情感的两端恐怕不能用悲喜交加来解释,它给人的印象是怪异、反常。此下的描写更是奇特,那段感动紫皇的音乐,竟能使“石破天惊”秋雨如注,这其中虽然不无哀怨之意,但比起女娲炼石补天的苦心来,我们总能感到“石破天惊逗秋雨”中隐约闪烁着一种末世破灭的快意。梦中的神山神妪,还有舞动着的老鱼瘦蛟,无不充满了一种神秘、拙陋甚至狰狞的意味。这些都使我们手足无措,也对这个顶尖箜篌高手的演奏感到不解。假如这首诗真的如实描摹出李凭的演奏,那么,我们只能说,这是一首充满了诡异甚至恐怖色彩的乐曲。但传统中国音乐中是不可能有这种风格音乐的。当时杨巨源有两首《听李凭弹箜篌》,诗云:“
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又云:“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细细品味,李凭的乐曲当以优美流畅为主,或许略有些悲伤,但不可能是李贺笔下所传达出来的诡异、恐怖情调。这就是说,李贺所表现的不再是李凭的音乐,而是他自己的音乐。因此,我们不应,也不可能再去寻找触发李贺诗的音乐,而只能回到诗中来,寻觅这段音乐到底触发了李贺什么样的感触。 即使我们不可能通过这首诗去领会那美妙的箜篌乐曲,但这仍然是一首令人难以忘怀的诗。这首诗里的意象是奇特的,它们的组合也是不合常理的,追索这其中的奥秘,才是理解这首诗的捷径。“湘娥啼竹素女愁”如果不是表达一种戏剧性的悲伤,那么它所展示的就一定是一种幽怨的心境。这种幽怨的心境是这首诗的出发点。前人认为李贺用“昆山玉碎”来形容音乐清脆悦耳,但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昆山玉碎”的代价总觉得太大,这几个字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惋惜、惊讶的情感反应,会遮掩对“清脆”的体会,它让人们隐约觉得一丝不快。凤凰是祥和之鸟,人们以“和鸣”来描写它的声音,“叫”字就显得太粗俗和刺耳。芙蓉是一种极艳丽的花,我们熟悉她的笑容,但如果是在幽幽的哭泣之中,我们则又可以感受到一种妖异,芙蓉的哭泣使人不自觉地想到深夜里某些难以理解的东西。旧时有个考验儿童智力的故事,说秀才在赶考的路上,不得已而歇息于一个荒野破庙中,庙旁是一塘盛开的芙蓉。入夜有艳妆女子款款而来,在深情缠绵后,女子自言是荷妖,如果秀才能在黎明指出是哪一朵荷花,则可免于一死。聪明的秀才当然能脱身,但这一故事也能说明民间对荷花的某种忌惮。“芙蓉泣露”总让我想起这个故事。“香兰”在传统的观念中,是幽雅、娴静的象征,它应该安详,不为外界所动,对于中国人来说,“香兰笑”是一种很奇怪的意象。尤其是在“芙蓉泣露”之时,香兰的笑声更使人感到突兀,甚至感到不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历来被人们看作是这首诗中的好句子,昆山之玉、凤凰、芙蓉、香兰也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它们和“碎”“叫”“泣”“笑”组合在一起时,我们能明显地感到破碎、不和谐,甚至能感受到某种亵渎的恶意。这种不和谐的恶意,也同样表现在“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一句上。至于“老鱼跳波瘦蛟舞”
一句,给人的视觉形象是非常难以接受的。鱼跃鸟舞,见于《列子》之言瓠巴鼓琴,也能使人想起《庄子》所谓沉鱼落雁,但特言老鱼、瘦蛟,则是故意对人们所熟悉的美感意象构成一种尖锐的反讽,它勾勒出的意境是如此的妖异、古怪,使我们觉得不自在,觉得无措的心灵难以安顿。 这些不和谐的感受来自何处呢?也许与《箜篌引》的源起有关。传说古时有一白发老者披发提壶,乱流而渡,丧身鱼腹,其妻随后呼之不及,亦堕河而死。有女子丽玉睹此而作《箜篌引》,歌云:“公无渡河,公终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李贺天生忧郁,不喜欢我们这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情有独钟,其诗曰:“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在他的诗中,死亡总是艳丽而诡异的,所以《箜篌引》中那突如其来的毫无理由的死亡,也应该使他感到心动不已。这也不是我们这些凡俗之人所能理解的。从这些怪异的意象组合方式中,我们能感到破碎、不和谐和某种程度上的恶意冒犯。它反映了诗人内心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不认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厌烦和焦虑。正是这焦虑和厌烦,使得诗人失落了存在的原初状态,失落了世界的正常结构,那些从时间、空间经验中获得的感知的确定性就此被摧毁。一切都还在,但一切都在怪异之中,这才有那些难以理解的意象组合。在这些意象中,我们再也找不到我们用以组织我们日常生命的正常秩序,世界和世俗的美感全都失去了。来自一个虚幻世界的召唤,更加突出了现实世界的凌乱和不和谐。此时,李贺处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处,有什么样的感受不是正常的呢? 李贺不是一个凡人,他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领略生存的苦难和烦躁,他以对死亡的渴望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反抗。李贺在他27岁时就死了。《李凭箜篌引》其实与李凭没有关系,音乐家不过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诗人再次领略到某种神秘的意味,并在这种神秘意味的对照下,表达了自己的生存感受。 (选自《文史知识》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