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何瑶(15283891616)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一、导入:师:同学们,唐朝诗人杜甫在诗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总会有一丝乡愁。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出思乡之情)而到了张藉的笔下,乡愁又成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纳兰性德,走进《长相思》。齐读课题。在预习的时候,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词的特点?)师:你发现了他们体裁的不同。看来孩子们对词很有研究!师(补充)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这首词的词牌名便是?(生:长相思)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二、初读(长相思):
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词,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更”为什么要读一声?是个多音字(旧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大约为两小时)。它还有一个读音是?更(在、又的意思)总结:在记忆多音字的时候,我们要从字的意思上去区分读音,这样才能记得又牢又准。师:“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也念准了。跟读一次。1谁再来读一读这一句?2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师:读词的时候,如果能读出词的节奏,会更有韵味。这几句(“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节奏,谁能读准?请1名学生读,停顿的时候要声断气不断,2谁再来读一读?)(齐读:让我们像他这样,一起读一读)师:不光要读准句子内部的节奏。在读整首词的时候,还要注意哪儿的停顿呢?(上下阙之间的停顿。)现在,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长相思》,读出节奏,读出词的韵味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2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三、读懂(长相思):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认为,这声声长相思,思念的是什么呢?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和家乡? 生:诗人远离家乡
师:词中的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作者远离故乡?预设一、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师:榆关就是指?(山海关),他们的目的地是山海关吗?(不是)从哪里看出的,是向榆关的那畔,那畔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了解到的?(总结:同学们,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诗词,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预设二、生:“山一程、水一程”师: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追问:这条路远吗?怎样读出远呢?三个大组各读一次。这么远的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那么“山一程,水一程”我们就可以翻译成你们刚才说的,跋山涉水。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上阕的意思?(上阕的意思就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着山海关那边出发,夜深的时候,点起了数千盏营灯。)师:就让我们带着对字词的理解读一读词的上阕。边读边思考,你仿佛能看到作者这一路,经过了哪些地方?1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谁还有不同看法?来,请你说。 2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3生:作者的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4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5生:他可能走过了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6生:是非常高。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还可能经过了哪里? 7生:他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又可能在哪? 8生:他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诗人的身一直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师: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师:是呀,行军多么困难,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谁来读一读词的上阕(1是呀,这么高的山,爬起来多危险啊。你的声音可以再低沉一点。2这么急的水,趟过去可真不容易。语速可以在慢一点3.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征途中的艰辛,你体会得很深刻,你已经走进了词里)师:身体在行军的过程备尝艰辛,那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家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师:故园的意思就是?(生:家乡)师:而此时此刻,是什么勾起了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引导在词中感受)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暴风雪的声音)师:透过风一更,雪一更,你能感受到什么?生:雪很大,风也大。师:这里的一更,指的是先刮两小时风,再下两小时的雪吗?生:不,这里指的是风雪交加。师: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生:聒字,聒的意思是?声音嘈杂。师:是呀,这疾风暴雪,把纳兰性德的梦都打碎了,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他来到帐篷外(指导看图),他在看些什么?想写什么呢?生:看月亮,想念家人。风雪什么时候才停。(恩,古代人们常把乡愁寄托在明月之上,我的家乡是温暖的,没有这疾风暴雪)师:是呀,大风大雪的聒噪之声让他想到家乡,因为故园无此声……师:那就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的家乡有怎样的景色,作者和亲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做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简单的写下来,写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都只能化作对家乡的……(生:思念)。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思念”) 师: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引导学生读《长相思》上阕) 师:这里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 (引导学生读《长相思》下阕)四、拓展: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思乡的心。这个时候,你的脑子里有没有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1: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 师:我们从词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纳兰性德并没有轻离别,这是他写《长相思》的时代背景,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出示纳兰性德的资料)师: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是轻离别吗?生:不是,因为你只是“身向榆关那畔行”……师:纳兰性德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重任在肩,他责任如山,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请孩子们起立,带着纳兰性德这一路的思念,再次吟诵《长相思》。
五、课外拓展;师:千百年来,还有文人墨客在作品中表达过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请大家翻到同步阅读33页,读一读这些诗词,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思乡之情,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板书:长相思身在征途思念心系故园补充资料:菩萨蛮·问君何事轻【清】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写作背景:清康熙21年2月15日,康熙皇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祭告祖陵,身为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虽然内心厌恶这样的“出公差”,却不得不陪同前往。在途中写下了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长相思》。词中的“身向榆关那畔行”不但点明了行旅的方向。更强调的是“身”向榆关,暗示出“心”向故园,告诉世人他并没有重前程而轻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