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李煜赏析]李煜《虞美人》及诗词赏析篇一:李煜《虞美人》及诗词赏析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着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作为1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1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称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9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都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都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
,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1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都还在吧,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六、总结全诗。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1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读后感李煜的词风有别于当时西蜀的花间词派的题材狭窄,文风香软浓艳,他的词风清疏明朗自成一格。以亡国被俘为界,他的词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写宫廷生活,男女爱情,格调思想艺术境界不是很高。后期的词,格调全异于前,题材转变为对往日生活的追忆与悔恨。在手法技巧上、艺术思想上都达到1个高度。尤其是诗词中那些描述亡国思国的浓愁深恨更是形象传神生动,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读后生感生叹从而引起共鸣。
政治地位由尊贵帝王骤然降至屈辱羁囚的天壤剧变,繁花落尽后的悲凉,与李煜所具有的极高文学天才,极易感发的诗人气质,两相碰撞,产生了巨大感情落差,形成了他词中既郁结又奔放,既沉着又飞动的特有的愁和恨的情结。词中出现了孤独的抒情形象。他失去了美好的一切,被当作失败者弃掷一边。他的感情都还在挣扎,都还在追怀忏悔。但越挣扎越迷惘,终于迸发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音。以至产生了大量的名句:“剪不乱,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亡国破家后的李后主,在被囚宋都中,追昔抚今,也作了很多的反思,最终仍是发出无奈和感叹,如他的《浪淘沙》中所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出现类似贞观之治那样的清明人和政和的政治局面,而是政治动荡,战乱不断,人民饱受战乱疾苦。他的精力却更多地用于文学诗词歌赋。“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在治理国家中不是1个好君主,他没有历代贤德英明的皇帝那样绘画上,在这些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在亡国破家后,在经历了命运的沧桑巨变,在日夕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心血的绝唱,在词坛上独领风骚,占着一席之地。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的词中还有一些回味隽永、富有哲理性意味深长的句子。如他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短章小令,内涵却蕴含极深。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以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李煜的词充斥着矛盾纠葛,痛苦的无奈煎熬,但同是也是客观的理性思考。从清词丽句中得出生命的思索。那篇篇蕴含哲理的文章,展示了词人的孤寂痛苦和前事思量反省的悲叹。真的是语已尽,情未了,字字血泪饱含其中。李煜词读后感李煜是一颗话梅糖……回家搜宋词读李煜,发现在他那里,天上人间这2个并列的名词,是昨日辉煌和今日落败的两厢对比,回忆和悔恨在他的词中俯首皆是。他流连的不是南唐,而是昔日歌舞升的平万人之上。年少时,我跟大家一样曾喜欢读他的词,可惜,如今我喜欢不上这个在愁怨中哀叹着郁郁不得志的怨夫男人,尤其是他在城池陷落时,带着妃子匿藏井中之举,让我打心眼里鄙视。站好最好一班岗是做皇帝的职责,不敬业地脱岗到这份上,都比不过自焚露台的商纣王和自杀殉国的崇祯。我定是不拿他与项羽做比较的,那是对项羽的极大侮辱。我从来都仰视与船共存亡的船长,像邓世昌和泰坦尼克船长那样的男人,行注目礼是必须的。
还好我能把1个不敬业的窝囊皇帝和1个被文学史认可的词人书法家李煜,清醒地一分为二地看。我曾在林花谢了春红里的太匆匆里,读着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情感诱惑,在仰望西天月如钩时的感怀里,锁了清秋的寂寞。李煜的词是我人生第二个十年成长中,吃到的花间牌的话梅糖,数量三四十块,是少年与愁滋味初见的味道,酸酸的,吃多了会长龋齿,后遗症是动不动闹出点哼哼唧唧地牙疼声音。李煜的书法作品没有仔细看过,知道字如其人的坑人说法是他提出来的。这观点最最误导年少的我,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天上人间之后我才明白,不仅字的好坏与人品高低下无关,谁要把作品与本人整齐划一地看待,必定智商和视力有问题。二十年前的古诗词阅读和如今是天上人间,现在我更喜欢苏轼、杜牧、李商隐诗词里宽广的想象空间,也喜欢王安石在诗词散文中的冷静缜密,以及永远不变地喜欢李白白描的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和他在天姥山梦游般地吟诵出的华丽的跌宕起伏。这些是我的豆浆和豆腐,补充我更多的养分,更适合我的胃口和牙齿……做个才人真绝代自怜薄命做君王1个纵情享乐、政事不修的一国之君,又是1个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的绝代才子。对于你,众说纷纭。的确,作为1个好声色、无心政事的国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你却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那首《虞美人》,那委婉深情、动人心弦的诗歌,是你的绝命词,也是你最经典的不朽之作。每每回味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
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多么美好的夜晚。可是,过着被囚禁生活的你,见了反而心酸,举首问苍天:“春花秋月何时了?”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感叹人的生命竟随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你深深地叹惋,叹惋人生的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春风。”缩笔吞咽,时光在不断地消逝,引起了你的无限感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你,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园之思、痛楚之情,涌上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1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你无所顾忌的个性和纯真深挚的感情溢于言表。这种纯真深挚的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至于你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许这就是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1个“情”字成了你诗中最醒目的亮点,也就因为至“情”才使你的诗歌感动于后人。记得那首《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梦中的情景固然是你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让你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天的梦来了。“离恨恰似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愁是情的延伸。你以春草喻人情,借以传达出内心曲折哀婉、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
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窗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寒落的残香。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可是梦醒后却让你倍感痛苦,于是长叹水流花落,香去人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问。”你的诗,不,你的情,不像盈盈脉脉的平湖,而像滔滔滚滚的江水,只是一味地奔腾倾泻而下,既没有平湖达岸的节制,也没有平湖停蓄不变的风度。这一条倾泻的江水,其姿态是随物而赋形的,常因四周环境的不同而时时有着变异。经过蜿蜒的洞曲,它自会发出撩人情意的潺缓;经过陡峭的山壁,它自会发出震人心魄的长号,以最放纵最纯真的愁情来反映一生的遭遇。品味你的诗,常常意兴盎然,余味末已。惊异之余,不得不想起前人为悼念你而发出的感叹:“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篇二:李煜虞美人_鉴赏课件
篇三:李煜《虞美人》赏析17李煜《虞美人》赏析??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
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赏析]??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叹,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怀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莫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学习目标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习重点: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一、作者介绍及其词作李煜,史称南唐后主。是五代是最有成就的词人。其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本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毒酒而死,所以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
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这是李煜身为南唐后主时的作品。该词用淡笔素描的手法,抒发了李煜在豪华富丽的宫廷里享受美满、欢乐、浪漫生活的愉悦心境。早期词作代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表面写离愁,而实际上仍是表达自己亡国去乡之恨。后期词作代表:《虞美人》二、诵读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2、请问,文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明确:愁3、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4、作者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来写“愁情”?虚实结合对比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比喻、夸张A、愁思像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多;B、愁思像春水般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愁思绵长。C、欣赏品味从修辞、情感等角度赏析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三、歌曲欣赏四、本词艺术特色:1、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2、对比:身份变化导致情感变化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3、反衬手法。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五、作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思考这句话的意味,结合李煜词内容进行理解,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写“愁”的古诗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著名诗歌《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如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还有李清照的《一剪梅》也表达了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有对国家表现的愁,这要数李煜的词中表现的最多如:也有表达对爱的情愁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如欧阳修的《浪淘沙》: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还有表达人生之愁的:如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还有知己难觅之愁:如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秦观的《涣溪沙》中的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川剧与民俗:川剧产生于18世纪中期,即清代乾隆年间,它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族戏曲的优秀传统,经过许多前辈艺人的辛勤劳动,以及成功吸收了古典戏曲的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四大声腔和本地区的民间灯戏精华,在这些戏曲流入四川以后,受到四川地方语言及民间音乐的影响并相结合,经过长期的改造、演变过程,这才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以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四川地方色彩的地方剧种。真正把川剧的几种声腔形式结合起来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各大城市建立了茶馆的时期,它为川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由于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茶馆,这一市民固定的娱乐场所,从客观上为川剧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较好的物质条件。而且不仅是这些专业的班子,老百姓也喜欢参与进来,这种业余的表演,四川称为“玩友”或“围鼓”,是老百姓重要的文娱活动方式,这为川剧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群众基础。川剧是一种以音乐、舞蹈、念白作为表现手段,以写意为主,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展现了广阔的内容
川剧的浓郁生活气息,四川人幽默诙谐的民俗,使川剧喜剧剧目非常丰富,这不但使川剧本身非常吸引人,而且还被许多兄弟艺术或兄弟剧种借鉴,入夏梦主演的《抢新郎》、韩非主演的《乔老爷上轿》、张君秋主演的京剧《望江亭》、金采风主演的越剧《碧玉簪》、木偶艺术片《一只鞋》,都取自川剧优秀传统剧目,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如近年的电视片《傻儿师长》、《傻儿军长》等。川剧的剧装非常精彩,着装是以闻名中外的蜀绣制作,金丝银线,绘龙描凤,绣禽刺兽,百花簇拥,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头饰精致复杂,美不胜收川剧用四川方言念唱,有浓愈的巴蜀音乐特色、民俗风情特色和文化传统特色。其表演艺术细腻,技术要求严格,语言幽默风趣,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要保留、生存、发展,都必须要遵循继承中创新的规律。从戏剧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个四川化的戏曲剧种;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种戏曲化的地方文化;而从剧目形态及其不同时代特征看,川剧不仅继承了戏曲母体的遗产,更富有大量表现自身生命活力和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代创造与发展。川剧作为一个以表演为中心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巴蜀人民情感、观点、兴趣等审美意识的物态化。作为构成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元素或一个地区文化的标志的东西,通常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也具有非常恒定很难受外界影响而骤然变化或消失的力量。篇四:李煜虞美人_鉴赏课件
我见过你的如画江山——走进李煜的《虞美人》我知道,你曾想写下这样一句话?——如有来世,我只愿在江南的青碧天下,撑一只船,烟雨任平生。不要这亡国昏君的千古骂名,也不要这词成天下的千古才名百代词宗,千古一帝?李煜,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相当造诣,尤以词为甚。谥文宪昭怀孝愍皇帝。?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煜为词,善白描,攻意象,词境阔达。?“凡俗万物且入词,悲欢离合皆为境。”?“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南唐杂咏郭磨我思昧昧最神伤,予季归来更断肠。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无意天下,命途多舛?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改名煜。?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
重瞳子。”是君王之相。?煜为李璟第六子。其兄自二至五皆夭亡。长兄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不参与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其志自在山水,无意与兄争位。?公元959年,李弘冀杀死其叔父景遂。不久后暴卒。?弘冀死后,璟欲立煜,钟谟言:“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璟怒,贬钟谟为国子司业,流放饶州,封煜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住东宫。?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璟迁都南昌,立煜太子监国,令留金陵。六月璟薨,煜于金陵即位。风雨飘摇,江南国祚?五代十国,岁月峥嵘。?当时是谁自镇金陵遥控吴政,一朝为王??然而,他看不见,他的江山,有一天也会变成一叶飘摇的浮絮。?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总有乱世英雄,总有无用书生。?他坐拥天下,他肉袒出降。?成者为王败者寇。他是最最啼笑的违命侯。?无限江山,别时容易,又怎是他的过错。?乞巧子夜,身死,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却真的想问一句,书生,当真是百无一用么?王国维评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历代文人评李煜?后主目重瞳子,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诗薮杂篇》?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玉琴斋词序》?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词评》?莲峰居士词,超逸绝伦,虚灵在骨。芝兰空谷,未足比其芳华;笙鹤瑶天,讵能方兹清怨?后起之秀,格调气韵之间,或月日至,得十一于千首。若小晏、若徽其殆庶几。断代南流,嗣音阒然,盖间气所钟,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矣。——《半塘老人遣稿》
?我想,我对于李煜的感觉,并非只是单纯的喜爱,还有一种敬仰,钦佩,乃至于怜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李煜传》我共读了三十七遍,无一次不落泪,甚至于不忍卒读。?我喜爱他那种卓然而立的绝代风华,那种历尽沧桑后的赤子情怀,我亦敬仰他的波澜不惊,端方温良。我钦佩他以一种玩笑的方式支撑着破败南唐走过十载风云,而我更怜惜他那温良如玉的儒雅外表下,那疲惫,痛楚不堪的心灵,他的确是亡了国,但是我以为事情的真相并非是史书上几笔昏庸无道,溺于声色而已——试想,一个自幼研习儒家仁爱的君子,在刀光剑影的乱世逐雄之间毅然支撑十数载是何其的不易!与其说他是放纵,是沉溺,我倒更愿意说他,有的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大智慧!?在历史给他戴上了昏君的帽子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种怜惜,怜惜他才高八斗却其和弥寡的悲哀!可以说,因是他的才华,注定了他只能是个孤家寡人。想是宋玉早就说过的:“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若无李重光》?想起他的一夜无眠——《虞美人》?我从来都不清楚历史会抹去多少东西,但是在如今,世人大都忘却了五代十国那政权纷起的峥嵘乱世,忘记了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铁血逐雄,忘记了那杯酒释兵权亦或是烛光斧影间的智谋虑略。甚至人们已然忘记了后主的朝代,后主的身份,乃至于后主的性别。但是,依然有太多
的人,在心弦偶然被触动故作风雅之时,吟诵的是李煜的词句。在这一瞬间,豪权夺霸都成为了过眼云烟,只有他,他那寥寥几阕小令中调,依然傲立在淘尽风华的历史长河中,犹若一具丰碑,像他一般的,毅然,稳健而儒雅的端立着。此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感动,夹杂着隐隐的酸涩。?——《若无李重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君能有几多愁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应犹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何时
了虞美人——李煜词句评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花月”为什么是“春花”和“秋月”?“春花”——花在春时为极盛“秋月”——月在秋时为最明?何时了——乐景什么时候能够休止?感情:物是人非江南旧物,江南故人词人“我”时不与我今昔对比,感慨今非昔是。“乐”花月正春风车如流水马如龙还似旧时游上苑昨多夜少梦恨魂中望江
南和莫去玉花敎年树和偏花后月,不庭,老前天敎长,,草年圆后庭花破子今瑶少年。月妆
又镜边往事知多少????——“往事”——什么样的往事?江南旧事休重省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旧日南唐,好景休看小楼昨夜又东风???????为什么词人知道小楼东风?虚写——东风更衬凄凉实写——夜里凭栏,东风凉那么词人为什么凭栏?——离愁别绪,百味杂陈国破家亡,茕茕之身违命之名,苟延之苦年归坊来犹最为楼家是奏臣几连国垂别仓虏曾玉霄,泪离皇,识汉树’三辞沈对宫歌腰干千。庙潘戈琼娥日?枝里鬓作,消地烟磨山萝。河。。教一
旦破凤四阵阁十龙子不堪闲坐细思量。广兄陵弟台四雨殿人打已三归荒百舟云凉口泪笼。,万远行岫。愁千片,吴苑宫闱今冷落,三十年来梦一场。江南江北旧家乡,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家国之恨——不堪回首月明——再度见“花月”——乐景哀情回首——一片荒芜无限江山行未了,别时容易见时难故人之悲——不堪回首江南处处新杨柳,何人又唱吴王歌江南还在呢,也难怪是柳绿桃红,只是没
有我了,只是我,回不去了。别时容流易水见落时花难春。天去上也人,间。独自莫凭栏,无限一江晌山贪,欢。梦里不知身是客,罗衾帘不外耐雨五潺更潺寒,。春意阑珊。浪淘沙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旧日繁华?应——为什么用“应”??词人不可能再回到江南了。所谓降王,这样一个尴尬的身份,像是寻常地一句问候:“江南尚好?”。也许都会被人冠上谋逆的帽子。况肯词人曾经口口声声地对一个旧臣说过:“悔不该杀潘佑,李平!”?静安先生说过后主是赤子之心。?所以就算时局敏感,他仍要思念他的如画江南,纵然见不得,也要说一个“应”字。只是朱颜改?朱颜已改,故人已去。?
剩下的,是匆匆流年里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凉薄,是悠悠经年里那一声细若游丝的慨叹。当真凄彻。?这句词还有一个版本——只怪朱颜改?很多人说那个版本好,感情蓬勃而出。可是,那不是重光啊。重光,他总是以一种淡淡如许的口吻,轻轻地叙说,似乎没有什么分量。正如他在历史上被一点点磨灭淡忘的影迹一样。他只留下他一个浸染了西风的背影,却足以将一世韶华淘尽。?就像,他叙说的语气,总能在人的心田上,找到生根发芽的沃土,点点血泪,如琢如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不能说清楚,这其中有多少离愁别绪,那些痛彻心扉的苦楚,已经在岁月中淡化为模糊的影迹。?而历代文人又总是将它填补成血肉之躯,一点点的活灵活现起来。?这句词,带着六朝烟雨,带着太多太多的感慨,带着太深厚太浓重的情怀。?而我们,每一个人读他的时候,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点触动。命如玄机?传说,这阙词,是他的绝命词。?一个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多少年里,听着浅薄的少女艳羡他生于七夕,亦亡于七夕的浪漫。只能含着一汪血色撕心裂肺地感慨——那不是自然灵秀巧合的机缘,那是人为暴力的安排啊!?公元978年。以王礼葬煜于洛阳北邙山。追封
吴王。自此,尘埃落定。?想起一句歌谣——王非王,侯非侯,千乘万骑上北邙。我愿在那洇染了西风的落寞归路上,他能一路好走,魂归那故时南唐,会心一笑,风发意气,挥腕再提一联绝唱,临风击节长歌,快意酣然。终不必,再垂泪伤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