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自刎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虞美人李煜
教学目标第一: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第二:在诵读中,体味词人的亡国之恨。第三: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知人论世李煜,生于937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公元961年六月,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后主”。公元975,宋军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相传于公元978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在宴会上将他毒死。
绝代才人,薄命君王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词则尤负盛名。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他的作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朗读
诵读指导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两句一换韵感情基调:低沉凄凉——朗读节奏舒缓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朗读指导
整体感知: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滚滚向东流。
情感体验一、请问,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全词的情感?愁
情感体验二、本词抒写了哪些愁绪?(根据作者的背景和词中的内容提取)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权利地位尊严自由故国不堪回首:河山沦陷只是朱颜改:物似人非
情感体验往事之叹“愁”亡国之恨物似人非
鉴赏手法三、纵观全词,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体现“愁情”的?比喻:将一腔愁绪化为一江春水1.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愁思如春水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2.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表达出感情在奔流中直冲理智大堤的力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化抽象为具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鉴赏手法对比: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改对比中,表达了李后主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人生之痛”
鉴赏手法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总结全诗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拓展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hénggāo)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试分析此词中的“愁”与课文中的愁的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这两句既是比喻,又是写景,更是抒情。他们都是运用了比喻、以实拟虚,化抽象为具体鲜明的形象,比喻愁的多。不同之点:内涵并不尽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时候”用的是博喻手法,加强被喻者的形象性,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的是“闲愁”。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的是“亡国之愁”
牛刀小试,写一写:化抽象为具体运用排比与比喻的手法,将“母爱”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