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4〜15虞美人蝶恋花[学习重点】1•熟练背诵这两首词。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词屮表达的思想感情。—I晨读积累|课外名句李煜名句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2.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3.胭脂泪,留人醉,儿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4.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晏殊名句1.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鹏一两声,tl长飞絮轻。——《破阵子》2.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采桑子》3.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清平乐》4.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诉衷情》5.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玉楼春》文本导学■语言积累1.读准字音(1)虞美人()•⑵煜()•⑶不堪()■⑷雕阑玉砌()■(5)槛菊()■⑹泣露()■⑺不谙()■⑻彩笺()■2.理解词语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春花秋月何时了:•②雕阑玉砌应犹在:•③槛菊愁烟乂泣露:■④欲寄彩笺兼尺素:••(2)—词多义
「槛菊愁烟兰泣露:①槛q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便破槛出之:■「春花秋月何时了:②了q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了无恐色:「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既克,公问其故:③故<燕太子丹,故尝质于赵:■.故木受绳则直:(3)古今异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小楼昨夜又东风:(2)昨夜西风凋碧树:4.语句翻译(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译文:(2)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整体把握1.《虞美人》中“往事知多少”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答:
1.《蝶恋花》的上阕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之苦的?■重虔突破1.阅读《虞美人》,思考:(1)这首词用了哪些事物作比喻和象征?试分析它们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答:(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写哀伤和愁绪的?答:(3)《虞美人》中“小楼昨枚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否把“又”换成“已”?为什么?答:2.阅读《蝶恋花》,思考:(1)你能分析“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愁”“泣”二字的妙处吗?答:(2)“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好在哪儿?答:(3)前人往往视明月为寄相思情怀的多情之物,为什么在《蝶恋花》中词人却怪“明月不谙离别苦”?答:■美点赏析1.《虞美人》一词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1.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试分析《蝶恋花》是如何用烘托和反衬手法写人物的悲苦之情的。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⑴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祖籍徐州,生于金陵。继其父李璟为南唐皇帝,世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纵情享乐,政事不修。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被封违命侯,实为阶下囚。后宋太宗命人下牵机药将他毒死。李煜擅长诗文,精通书画,洞晓音律,尤以词名世。其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明净,极富艺术感染力。《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为其名作。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2)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小时即有才名,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秉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自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崔。晏殊的词很典型地代表了北宋前期词的雅化倾向。这种雅化一方面是内容上的雅,另一方面是文字上的雅。内容上的雅,表现在他虽写艳情,写爱情,却终未流露出轻佻庸俗的格调。2.背景展示(1)《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旧臣徐铉无意间将此事透露给宋太宗,太宗因此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死时41岁。(2)《蝶恋花》一词写离别之情。主人公经过一夜相思之苦,清晨登楼远望,眼前一片空阔,欲寄音书却不知寄往何处。3.文体知识(1)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文内文外■文内深读临秋怀远的佳作《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相思之情的名作。一切景语皆情语,静观清晨室内、室外景物,情由此生,衬托出长夜相思之苦。首句写景物,不但点明了时令——秋天,而且描绘了环境的优美,借以昭示人物的高雅。在词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仅用七个字就写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和人物的情绪、感受。二、三句暗中过渡到下文对明月的公然埋怨。主人公嗔怪“明月不谙离别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皎洁的月光羡极生妒,乃在情理之中。主人公清晨走出卧室,登楼望远。“昨夜西风”使固有的惨淡、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凛冽。西风凄厉,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体现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山长水词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夬外廷移[类文品悟】宋词魂唐诗和宋词,两道如梦如幻的彩练,在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泼洒华彩。漫溯于长河中的一条涓涓细流中,唐诗的气宇轩昂、大气磅礴似一幅色彩流溢满眼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展开卷轴。而宋词的容颜却仿如霎那的一觑,心却不自觉为之而动。唐诗之美缘于气魄,喜既开怀爽朗大笑,悲既挥泪拂袖而去。宋词虽亦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足以媲美唐诗之气度。但如果说唐诗是泼墨,宋词就是勾勒,宋词的悲喜如深闺中温婉的女子,淡淡的喜,浅浅的悲,一切心绪不过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瞬间。不知是否是因宋代难获平静的动荡时局,战争中的荒乱让宋代的人们充满着怀古伤今的情怀。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之夜,举杯畅饮,由月色起兴,道出了与至爱亲朋天涯相隔,相见无门的无奈。带着宋词独有的韵如此流传千古,至今仍是人们表达思念的佳句。囚禁于狱中,孤独无依,独守窗前的李煜,苦吟道:“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不绝的江水带着愁绪奔流不息,如此满腹愁楚的语句,除了宋词,是否还有谁能赋予它这样的气质。虽然只有四年中短暂的相识,她唯有低垂的眼帘,瘦若黄花的身躯,却依然用它无与伦比的忧伤的乞质,使我在愈加的了解中只能越陷越深,我被她独特的美深深地吸引——“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词看似不规则却依然有如歌的字字句句,字字触动心弦,句句缠绕脑海。也许很傻,但只是短短的十七个字,就成了后来我眼中英雄的唯一雏形。“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呢,已经忘了,但是一直都记着那个幻想中的英雄:波浪汹涌,战舰林立,一张自信的脸上棱角分明,刚毅中透着英俊,没有风尘洗礼,没有其他的颜色,却成了深印在我脑海中的唯一亮色。“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长短不一的句子或许就带着摄人心魂的力量,这是否就是所谓的《黍离》之悲。读到它,《扬州慢》的最后一句,就統到了让人无法自拔的美。物是人非的凄凉深深弥满清冷月光的桥头之下,随风幽幽飘荡,却是那莫名繁盛的红色小花。谁说宋词没有“不破楼兰终不回”的铮铮战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飞奔的骏马,驰骋于沙场,弓响箭去,战场上的霹雳声声,这就是宋代词人豪气冲天的铁骨忠魂。这便是宋词,她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上地位,没有“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她甚至没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艳。但她却能让人为她“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让人为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人“试看几许消魂”,让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地将人生的愁苦写到极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整首词抒写了作者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充溢着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运用示例“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恨不完的永远是那无法言说的失落,人在得意时,为什么总想不到失落呢?人在得意时,为什么总想的是那繁华与虚幻呢?李煜曾经如此过,我们难道还要继续吗?得意忘形,花天酒地,一个国君都可以变成阶下囚,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到最后李煜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人生不总是得意的,或许那得意之后就会是失落,碎心的失落。只可惜,他似乎明白得太晚,因为他已
经失落了,或许人总要在失落之后才会明白人生的这种得失道理,或许他也还不太迟,他以自己为例来警醒后来之人。
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l)yu(2)yu(3)kan(4)qi(5)jian(6)qi(7)an(8)jian2.⑴①了结,完结。②台阶。③栏杆。④书信。(1)①名词,栏杆名词,关禽兽的木笼名词,囚笼②动词,了结、完结动词,明白,懂得副词,完全③旧的,原有的缘故,原因过去,从前所以(2)古义:不忍回望。今义: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3.(1)名词用作动词,刮起了东风(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4.(1)昨夜小楼上又吹进东风,不忍回望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2)想给思念的人寄诗笺和书信,但是山长水远,不知他现在在什么地方?整体把握1.不仅指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更有自己精神方面的欢乐、尊严和自由等。2•词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匕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Z“圆”来暗衬离别Z“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口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口己的离恨之深。重点突破1.(1)词一开篇,便一无所傍地劈空一句:“春花秋月何吋了?”春花秋月,象征良辰美景,赏心悦事。春而有花,秋而有月,景物的美好,使人感觉生活有意义。“何时了”实是无时可了,永无了时。平常的春花秋月,被词人一点,便透露出宇宙间美好事物的无穷无尽,具有永恒的意义。由自然现象而道出了深刻的哲理,为下句“往事知多少”的社会现实张本,使往昔多少事已成虚幻这一无常现象与上句的永恒祈理构成鲜明对比,对表现主题起了有力的作用。“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词人遥想故国的“雕阑玉砌”应当还在。然而物是人非,“朱颜”已改,因而和“春花秋月”一样,引起他无限感慨。如此遥相对应,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上片前两句以自然景物起兴,下片前两句以宫廷建筑设想,以永恒和无常这一哲理作二度对比,曲折有致地为表现主题服务。“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将一腔愁绪和长江Z水相提并论,深入浅出,令人叹服,对升华思念故国愁恨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2)下阕开篇说:“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词人遥望南国慨叹,“雕阑玉砌”也许
还在吧,只是当年曾经在栏杆边台阶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以叹惋口气,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由于亡国,词人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引起他的悔恨、追思。最后,悲慨Z情如江水滔滔,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的悲愁无穷无尽。“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流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最后两句以问答形式,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使全词在语气上前后呼应、流走白如。(1)东风就是春风,“又东风”屮的“又”点明词人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而“己”则表示己经,没有前面出现的暗示,不能表达词人的情感。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即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地发出感叹。1.(1)该句写秋晓庭院屮的景物。用“愁”来表达菊在“烟”屮所感,用“泣”来解释兰上何以有“露”,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表面上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菊与兰的人格化,来表明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2)“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时眼前所见Z景,而且包含有对昨夜通宵不寐听西风吹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肃杀,“凋”字正传达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女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3)开篇“槛菊愁烟兰泣露”,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女主人公悲凉孤独心态的写照。而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独”。不难想象,当人目送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怀着怎样一种孤独的怅惘!而此时明月高悬,月已圆而人未圆,使得人对那月光羡极生妒而略致微词。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何事t向别时圆”,与这里的“明月不谙离别苦”都发掘了明月丰富而复杂的内蕴,有异曲同工之妙。美点赏析1・①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盼望“何时了”,衬托囚牢之痛;“东风”即春风,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阑玉砌应犹在”来反衬“只是朱颜改”。②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了。③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表达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1.上阕屮“槛菊愁烟兰泣露”屮的这些景物都是牵愁惹恨Z物,词人在此是以悲景写愁情,与词中女主人公是同病相怜的。接下来所写的“燕子双飞”、月光“穿朱户”都是以乐景来写悲情,以双燕、月光的无情来反衬女主人公的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