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
上图是陈少梅先生杰作《二十四孝图》之一《埋儿奉母》。讲述了晋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其本质是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如果故事是真实的,郭巨未免过于残忍;如果故事是虚构的,是对于人性的误导。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1.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和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1)社会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维护统治秩序;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2)基本观点: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其基本观点包括:“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两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②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3.对宋明理学的评价(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4)这些道德标准,一方面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不少内容属于旧道德范畴,应当批判。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同时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朝中叶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包含诸如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等传统美德,应继续发扬。
“三教合一”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东汉以后D.两宋时期
【解析】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朝西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答案】C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008年南通调研)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礼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选项A为孔子主张;B为孟子主张;C为王守仁主张;D为二程主张。【答案】D
(2009年苏南联考)朱熹《近思录·致知》:“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朱熹之“理”是指()A.宇宙万物的本原B.三纲五常C.事物的客观规律D.良知【解析】朱熹认为“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的伦理纲常,即“三纲五常”。【答案】B
宋明理学的评价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解析】“当时”在材料中具体所指的应是“南宋”时期,而这一时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