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公开课教学设计。李长存
加入VIP免费下载

虞美人 公开课教学设计。李长存

ID:928605

大小:30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虞美人》教学程序设计(详细)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李长存一、概述1、课名:《虞美人》,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本词仅仅56个字,教学所需课时为1课时。3、《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这首词里包含了李煜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和自己被囚小楼的今夕对比之感和“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愁。所以,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李煜的生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⑵、注重学生欣赏诗歌意境的培养,体验作者的无限愁情。⑶、掌握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等艺术手法。⑷、鉴赏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⑸、背诵这首词。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文并茂的课件,给学生一种感官认识;小组合作讨论“李煜之愁”。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创造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情境,有感于作者的情怀。11 ⑵、体会作者的亡国之恨,同情李煜的遭遇,能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情感。重难点1、掌握作者通过虚实结合、对比等艺术手法表达的“愁”情。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高中生一般在16岁以上,所以对于世界,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从小学起,学生就在积累语文,学习语文,对于语文的字词句的解释已经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情感体验方面比较欠缺,尤其在这样一个不盛行读书的县城里。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古人的情感不能理解,形不成共鸣。所以,要让学生去体会,必须详细介绍作者,在介绍时,也不能干巴巴地讲。用云PPT课件,图文并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者,学生得基础很薄弱,对于高中的语文学习不怎么感兴趣。学生的总体素质不高。所以,首先要吸引学生,其次鼓励他们也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2、 了解作者详细信息,掌握词中的感情。 3、 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11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多媒体教学课件。2、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教材。3、学生的辅助材料4、电子白板六、教学过程1、导入:虞美人花当年“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11 的楚霸王项羽,一朝兵败垓下,被刘邦重兵围困,眼看兵少食尽,将士们疲惫不堪,饥饿难挨;又夜间四面楚歌,人心惶惶。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后来,他就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含泪和着楚霸王的歌声一起唱。两人反复唱了几遍,唱完之后,楚霸王也忍不住流下了英雄泪。虞姬和左右随从也都泣不成声。虞姬虽然得到项王宠爱,与项王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王为人的,她深知项羽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为了不使项王为难,她抢先拔剑自刎了。楚霸王见此,悲痛万分,随即也拔剑自刎了。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1、词牌名——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虞美人1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朗读思考:该词既然表达愁情,那么朗读的节奏是欢快轻盈还是低沉缓慢呢?明确:低沉缓慢。(1、学生单独朗读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4、鉴赏品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思考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呢?(提问学生回答,插入作者介绍。)李煜档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李煜男937年农历7月7日11 字父亲成就国家特长重光李璟词创作南唐写作、绘画、书法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中帝----亡国君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李煜,初名从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11 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继续鉴赏:思考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呢?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景物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思考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明确: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倒装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思考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又”是“再一次”,有重复之意。表示时间又过了一年。李煜身居小楼,东风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思考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11 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明确: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借代)雕花的栏杆和玉做的石阶-------南唐宫殿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思考5、哪一个字最能体现物是人非?明确:改。改的不仅仅是人的容颜,而且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变为阶下囚)和人的感受(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考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明确: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显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用远离自己而代表故土的长江喻愁,当然含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感更为深沉。延伸1、以水喻愁,并不是李煜的独创。它是“11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在《竹枝词》中说:“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在《江城子》中说:“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试比较李煜和这两位诗词人的写法?明确:大胆、直白、无弯曲之感。2、列举运用比喻来写愁思的诗词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古代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探讨:李煜之愁李煜的愁在词中有哪些?11 艺术手法(怎么表现愁情)对比前六句形成3组对比。反复对比宇宙的永恒不变和人事的短暂无常。宇宙的永恒不变(对比)人事的短暂无常思考7、这六句中,哪些是写自然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事变化无常?明确:自然永恒不变人事变化无常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虚实结合、情景交融11 思考8、词人居于小楼之中,眼前的景物和想象的交叠在一起,哪些是实的?哪些是虚的?明确:实: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物是”自然永恒景)虚: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人非”人生无常情)5、小结全词56个字,通过虚实结合、对比、设问、比喻等艺术手法,表达了李煜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离家之痛等愁情。6、作业背诵《虞美人》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七、教学评价设计这首词的讲解主要依靠PPT课件,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中心和任务;课堂主体是学生,采用问答法,鉴赏词的内容,培养思考和合作的能力。八、帮助和总结在学生探讨李煜之愁时,巡视,指导,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最后,总结全词内容和表达的情感。1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