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月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玉玉的、银银的、痒痒的;竹窗帘儿、悄没声儿、满圆儿”等叠词和儿化音。 2.结合课堂作业本,发现作者寻月的线索,通过追寻月迹,感受人迹、心迹的变化。 3.通过对比学习,感受动态之美,知道作者是如何把简单的“爬”写具体、生动的;通过品读“玉玉的、银银的、痒痒的”等叠词,感受静态之美。 4.知道作者寻月的过程即是寻美的过程,发现美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穿梭古今,追寻月迹 1.由与“月”相关的诗词引出课题。知道贾平凹,凹的读音。 2.结合课堂作业本题目,梳理孩子们的足迹。 3.根据不同的足迹寻找月迹。 4.由月迹到人迹,知道孩子们是在寻月。 二、屋中寻月,品动态之美 1.聚焦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月亮踪迹的语句。 2.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月迹。(月亮慢慢往上爬。) 3.联系旧知,知道作者是如何把“爬”这个动作一步一步写具体的。 出示(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天堂》节选) 学法迁移——作家巴金是如何描写鸟的动态之美的? 4.品味儿化音在表达上的妙处。 5.抓住“盼着、高兴、失望”等词,感受随着月迹的变化,孩子们的心迹也在发生变化。 三、院中追月,品静态之美 1.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怎样的月光?怎样的树?怎样的花? 聚焦叠词“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 老师根据学生交流筛选词语,分类出示叠词。发现词语中的特点:有写月亮形状的,动态的,颜色的,气息的…… 2.通过朗读感受叠词的妙处,品静态之美。 四、写法迁移,再品词中韵味 1.后来,孩子们又在院落中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了呢?
(葡萄叶儿上、锹刃儿上、瓷花盆儿上) 2.葡萄叶儿上、锹刃儿上、瓷花盆儿上的月亮又会是怎样的呢?模仿作者的写法,试着用上叠词、儿化音,并融入自己的心情,完成续写。 (出示: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瓷花盆儿上发现了……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爷爷的锹刃儿上发现了……) (学生们在悠扬的音乐声里,想象,书写) 3.交流评价 五、心中怀月,发现美的真谛 1.知道孩子们既是在寻月,也是在寻美。 2.循着月亮的足迹,孩子们从最初的每个人都想有一个月亮到最后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月亮。(出示“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3.其实这个发现很早就有人知道了?谁?奶奶是怎么说的?(出示:“月亮是每个人的……”) 4.奶奶的发现不仅让我们想起了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写的句子(出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升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管你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人,只要你善于寻找和发现美,那就能拥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