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案陈洁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品味诗词的音乐美。2.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3.重组意象,赏析诗词的意境美。4.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5.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通过朗诵把握情感。教学难点:诗词表现手法的探究。教学时授: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填空。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称。)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导:(1)结合图片,让学生填写。(PPT大屏幕展示)(2)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特点?(生:莲)对了。我国古代诗人对“莲”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莲”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莲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板书:苏幕遮周邦彦婉约派)二、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看看有哪些字词不懂?(教师先弄懂每一个字词,准备答疑。如果没有学生举手,就说:“看来,大家基本能读懂这首词的字面意思,但我还是两个词语。一个是“吴门”,课文注解里说是现在的苏州,我要补充的是,苏州在古代的江南地区,盛产莲,所以,柳永的《望海潮》里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相忆”是宾语前置,“相”可翻译为“我”。)教师点拨:吴门:江南的苏州,此地多莲花。相忆:宾语前置,“相”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2、学生代表朗读:学生点评,教师助评。(提示:语调语速情感)(他读得怎样?我请一个人给他(她)点评一下。教师引导从三方面回答。)3、那么,这首诗的语调语速应该怎样呢?我们要先弄清诗歌的情感是怎样的,情感决定了语调和语速。而这首诗歌的情感寄托在写景中,请大家找出全词的主要意象。(1)意象:沉香鸟雀风荷芙蓉(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板书:沉香鸟雀风荷芙蓉)(2)(引导:“燎沉香,消溽暑”写的季节是哪个?后文阴历“五月”和荷叶盛放可知是夏季。夏季下梅雨,室内既潮湿又闷热,诗人心情是怎样的?烦闷。听到“鸟雀呼晴”心情是怎样的?快乐欢快。看到“一一风荷举”呢?惊叹。下阙主要抒发对情感是什么呢?思乡之愁。所以,这首词的情感变化是:烦闷——欢快、惊叹——思乡之愁。我们接着来看看,在这些情感下,朗读时语速语调应该是怎样的。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尝试着读。)(板书:烦闷——欢快、惊叹——思乡之愁)4
(1)情感:烦闷——欢快、惊叹——思乡之愁(2)语调、语速:“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诵读时语势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荷的英姿飒爽和内心按捺不住的惊叹。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要放慢语速,语调拖长。(PPT大屏幕展示)3、学生代表朗读:教师点评。(教师:他读得好不好?这位同学语速语调情感等——(评价)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吧。)4、教师示范朗读5、学生整体朗读(大家读得太好了,我们也把掌声送给聪明的自己。)三、诗歌鉴赏:(一)写景部分1、从我们刚才找到的意象来看,上阕多还是下阙多呢?(生:上片。师:所以上片重在写景。)抒发的情感,哪一种最能表现诗歌的主旨呢?(生:思乡之愁。师:所以下片重在抒情。)(板书:写景抒情)2、我们先来看上阙。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如果我们重新组合诗词中的意象,就会发现一幅幅美丽又独特的画面。请给三个主要意象构成的画面取一个名字吧。下面,大家分成三组,以同桌为单位,左边这组负责给“燎沉香,消溽暑”这句取名字,右边这组负责给“鸟雀呼晴———”取名字,中间这组给“水面清圆——”取名字。然后每组点两个人回答,问同学们哪个更好,然后取最好的。多鼓励。)(PPT大屏幕展示)参考:燎香消暑图——鸟雀檐语图——风荷摇曳图3、自由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超链接)(1)“燎沉香,消溽暑”:角度1:意境美。在一个梅雨季节的清晨,天气既潮湿又闷热,“我”心情也变得烦闷。为了消除暑气,我点燃了古韵的沉香,青烟袅袅,徐徐上升,直到淡得看不见了。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舒缓的烟雾,调和心境。于是,“我”烦闷的心情也变得平和淡然。 角度2:表现技巧。嗅觉、触觉——淡雅的沉香弥漫室内,沁人心脾,属于嗅觉上的反应。“消溽暑”,能让人感觉到潮气和闷热,属于触觉上的反应。(猜想学生多从意境美角度来赏析。教师引导第二个角度:刚才,这位同学描绘的画面美极了。他认为“好”在意境美,老师情不自禁也写了几句。其实,这句诗从感觉的角度来看,它也有独特之处。我们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燎沉香”哪种?嗅觉。“消溽暑”呢?触觉。)(如果没人选这句,教师就点人回答“为什么不喜欢”。然后引导。实际上这句表面是心情烦闷,实际上,心情随着沉香在慢慢转好,也为后文心情的变化起着铺垫作用,合乎人的情绪变化。)(PPT展示)(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角度一:意境美。屋檐上的鸟雀正在欢快地叫着,声音清脆悦耳。雨快要停了吧!我偷偷地观察这些小精灵,他们正探头探老,蹦来蹦去,可爱极了!清晨,显得格外宁静。 角度二:炼字。“呼”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4
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窥”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角度三:拟人手法。角度四:以动写静。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如果学生找不到角度,教师要提示。)(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角度一:意境美。池塘里的水清澈丰沛,翠绿的荷叶残留着昨夜的水珠,初升的阳光照耀在水珠上,水珠晶莹透亮,慢慢蒸发。有的荷叶贴在水面上,圆润饱满的荷叶使整个水面是圆形的,池水也是绿色的。有的荷叶被直立的荷蔓支撑着,错落有致、疏密有间。微风袭来,只是荷叶有半卷着叶子,荷蔓却直直地挺立着,不弯曲、不折断,表现出一种风骨美。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所说:“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也”。(PPT作业中展示)角度二:炼字。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微风吹过荷塘,荷叶有垂着头的,有卷着叶子的,这样把荷的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亭亭玉立、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角度二:简约的构图美:水面因贴在上面的荷叶而呈圆形,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构图美,学生是达不到的。教师可以直接给出。)第二部分:抒情1、我们刚才说,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二者是通过哪一个意象连接起来的? 点拨:词人的故乡盛产莲荷,于是词人由眼前的“风荷”自然联想到家乡。也就是说“景”与“情”的结合点是“风荷”。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2、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点拨:角度一:“对写法”。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问“渔郎”是否想起我。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独辟蹊径,不落俗套。 角度二:虚实结合。上阙实写,下阙虚写,整首词虚实结合,似真似幻。引申: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4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两者用语同样惊人,所以,清代学者王国维:“词中老杜”)(板书:词中老杜)(虚实结合,学生达不到。教师引导,“五月渔郎”真的正在想念我吗?不一定。这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只是作者的想象。在文学上,把没有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成为虚写。而写景是诗人看到听到的,属于实写。全词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3、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点拨: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四、小结:全词章法严谨,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景间由“莲”这个意象连接,过度自然,不着痕迹。写景由室内到室外,由拂晓到初阳,时空分明;由沉香到风荷,意象繁复而有序,人物情感也随之变化,复有层次感。抒情先由距离之遥远,时间之久远渲染烘托,然后情感升华到梦回家乡,暂得慰藉。全词表现手法多样。写景是实,抒情多虚,虚实结合,变化多样。“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可谓字字珠玑,可谓炼字的典范。“五月渔郎相忆否”运用对写法,独辟蹊径。五、作业: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把“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下来。池塘里的水清澈丰沛,翠绿的荷叶残留着昨夜的水珠,初升的阳光照耀在水珠上,水珠晶莹透亮,慢慢蒸发。有的荷叶贴在水面上,圆润饱满的荷叶使整个水面是圆形的,池水也是绿色的。有的荷叶被直立的荷蔓支撑着,错落有致、疏密有间。微风袭来,只是荷叶有半卷着叶子,荷蔓却直直地挺立着,不弯曲、不折断,表现出一种风骨美。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所说:“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也”。(根据时间,念一两个同学。多肯定。)六、板书(用粉笔把黑板分成两块,2:1,左正右副。)主板:苏幕遮周邦彦(婉约派)荷写景抒情沉香烦闷鸟雀欢快风荷惊叹芙蓉思乡(主旨)副板:词中老杜虚实结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