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作者:贾平凹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关月的诗句: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腊月·正月》、《天狗》、《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正音、解词:觑()倏()袅()锨()糙()掬()酥()偎()款款:面面相觑:袅袅:掬:倏忽:qùshūxiānniǎocāojūsūwēi缓慢。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瞧。形容烟气缭绕上升。用两手捧。很快地。
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2.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1——4 5——30 31——36线索:月迹。
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句段赏析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讨论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本文语言特色及其他特点。
(四) 拓展迁移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迁移阅读贾平凹的《对月》。
作业:书面完成课文后练习四。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月迹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