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2.难点: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月亮是我们印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取材广泛,结构活泼自由,摘取生活中的片段和点滴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愿望,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态度。形散神聚。贾平凹的《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凸"、"凹"--问学生读音 (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3.字词的音形义(1)生字 满盈(yíng) 屏气儿(bǐng)骨朵(gū) 面面相觑(qù) 倏忽(shǔ)袅袅(niǎo)嫉妒(jídù) 锨(xiān)(2)多音字 骨:(gū)花骨朵(gǔ)骨头 奇:(qí)奇怪 (jī)奇数(3)词义 掬:用两手捧 锨:掘土或铲东西用的工具。 面面相觑:因惊异而下说话,只是互相望着。 倏忽:很快地。
二、整体感知课文1.默看课文,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明确: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2.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线索:月迹。3.文章重点:寻月亮4.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5.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明确: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有“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三、本课小结结合板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