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月迹》教案 预学案 导学案 活动卡 教学实录 课时测评 拓展积累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4* 月迹导学案设计课题月 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2.默读课文,抓住“变化”理清文章脉络。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教学重点1.通过抓住“变化”,按“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的顺序感悟月迹的变化。2.感悟文章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月亮的诗句。(教师)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作者资料。(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用时:3分钟)1.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诗词:(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2.导入:月有阴晴圆缺,月有自己的印迹,我们一起来寻找月亮的印迹。3.板书课题,鼓励质疑。1.朗读诗词,想象意境。(1)吟诵诗词,读出美感。(2)想象月影绰绰的美好情境。(3)拓展其他自己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词。2.齐读课题。3.依题质疑。(1)月迹从哪里开始?(2)月迹到过哪里?(3)谁在寻找月迹?(4)为什么要寻找月迹?  紧扣题目,开展关于“月亮”的诗词积累和吟诵的比赛,同时启发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意境,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初悟主题。而依题质疑,梳理问题,留作初读课文时,学生自主解决。二、默读课文,检测字词(用时:15分钟)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1)启发学生自主发现。(2)引导学生动笔画一画。(3)提出问题,同桌交流。2.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1)课件出示组词测试题。鸟(   )  娥(   )袅(   )  峨(   )妒(   )  炉(   )  (2)课件出示选音测试题。léi  lěi  lèi①多读书,多积累(  ),能提高语文素养。②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  )累的骨朵儿了。③爷爷年轻时干活累(  )得驼背了。(3)指导学生“悄没声儿”中的1.默读课文,自主解决上面环节提出的问题。(1)月迹从哪里开始?(第2自然段中在竹帘格儿中首先出现了月亮的印迹。)(2)月迹到过哪里?(镜子里、院子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小河里、眼睛里)(3)谁在寻找月迹?(“我们”这群孩子)2.根据课件,完成生字词的检测练习。(1)小组比赛,组词检测。(2)挑战读准多音字的音,尤其注意第②句中的词语,是课文中的词语,一定读准确。(3)用“悄”字的读音拓展组词。(悄悄、悄然)1.教师依据上一环节所提的问题顺势而导,完成几个问题的研读,同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如,讨论、动笔画一画、求助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选择读音时,重点处理第②句,这一句是文中的句子,应读准字音。 “悄”读三声。三、自主研读,感悟“变化”(用时:15分钟)1.让学生自主研读提纲挈领:本文以什么为线索?2.课件出示:月形(第2自然段)——月色(第3自然段)——月光(第20~22自然段)——月的美好(第23、24自然段)3.组织小组研读每部分的内容,交流感悟。(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从形状、顺序、心情三方面去感悟“月形”的变化。(2)指名读第3自然段,围绕“月色”点拨学生感悟用词及语言的优美。(3)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温度,品读描写“月光”的句子。出示句子:①妙极了……锨刃儿上找到了。②河水细细的……灿烂地闪着银光。(4)研读解决:月的美好表现在哪里?①出示沙滩夜景图,图上有几个孩子在仰望天空,欣赏月亮。配乐,启发想象。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出示:“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1.浏览课文,交流汇报:文章以“变化”为线索,写出了月亮的足迹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形。2.根据课件了解文章记叙顺序。3.小组研读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1)感悟月形的变化。①抓住形状词。(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②抓住顺序词。(先、再、渐渐地、还在、慢慢儿、末了,这些词语都是表示顺序的。)③抓住心情词。(高兴——生怕——失望)探究每一种心情出现的原因。(2)感悟月色的美。①抓住颜色:玉玉的、银银的。②读句子,读出月色的优美。(3)感受月光的优美。①读描写月光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发现月亮没走掉时的那种激动与兴奋。)②想象画面读一读。(感受到月光那样的温柔,作者笔下描绘的画面如此唯美。)(4)感悟月的美好。①观看画面,畅想情景,感受月的美好。②朗读感悟。③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省略号省略的画面写出来。(那皎洁的月光洒在沙滩上,仿佛铺了一地银子;那柔美的月光洒在我们的身上,宛如给我们披上一件透明的薄纱裙;那美好的月光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仿佛要带给所有人无边的幸福与快乐……)1.根据课件引导学生围绕月亮的变化体会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几方面的内容。2.把握学生交流的要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鼓励多元理解。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做到联系上下文,将优美的词语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的放矢地感悟作者语言的生动与形象。4.引导学生将朗读时想象到的画面与图片上的美好月景相互联系,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去补白省略的内容,语言要优美,如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四、指导书写,积累语言(用时:7分钟)1.解决课前所提的问题(4):为什么要寻找月迹?2.出示练笔要求,鼓励学生练笔:在你的童年生活中,1.小组讨论,说明理由。(1)基于对月亮的喜爱。(2)基于对童年的好奇。(3)基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2.阅读练笔提示,1.课前所提的四个问题中,第(4)个问题比较有深度,选择放在本环节中解决,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即要热爱生活, 你仔细观察过月亮或者其他美好的事物吗?请你试着把你眼中最美好的事物写一写。3.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练笔,修改自己的习作。依照上面讨论的主题,启发思维,自主描写一种美好的事物。注意写出这种事物的变化。3.当堂完成练笔的集体交流和展示,没完成的课后完成,并自己修改习作。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从而升华本课主题,与本课伊始相互照应。2.学生练笔时可以播放音乐,大屏幕展示大自然中美好的景色,如日出、日落、月圆、风吹、海浪……24* 月迹学生预学案设计课题月迹时间建议10~15分钟预学内容熟读课文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预习字词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音节,画“√”,再大声读两遍。袅袅(niǎo miǎo) 嫦娥(chánɡ cánɡ) 嫉妒(jí jì)悄2.查字典,给本课出现的多音字注音,再把课文中带多音字的词语圈出来,大声地读两遍。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词语。面面相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倏忽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袅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嫉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感知1.本文在描写月亮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是按照“(    )——(    )——(    )”的顺序展开的。资料搜集搜集贾平凹的相关资料。阅读质疑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月迹教案设计设计说明 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重视语言训练、关注学法迁移、加强阅读指导。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孩子们寻月为线索,巧妙地描写了不同地方呈现出的月迹形貌,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教学中,紧紧围绕阅读提示,展开学法指导,遵循“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这一教学思路,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读中悟,从悟中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准备歌曲《月光》的视频。2.搜集作者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1.播放歌曲《月光》,教师以歌词引入: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让回家的人有方向,迎着月色洒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轻轻地唱——月亮,一个柔美动人的字眼儿。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月亮的足迹吧。2.板书课题“月迹”,引导学生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月亮的足迹、印迹、踪迹)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了解作者。设计意图:课文叙述了优美的月色,在此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揣摩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搭建一个走进文本的平台。二、默读课文,寻找“月迹”1.一读课文: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如“袅袅”“嫉妒”以及多音字“悄、累”在词语“悄没声儿”“累累的骨朵儿”中的读音。 要注意“嫉妒”和“妒忌”的区别哟!2.二读课文:默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感知线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了?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并动笔画一画。归纳总结出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穿衣镜上(2)→院子里(3)→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20)→小河里(21)→眼睛里(23)(2)感知情感: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心情怎样?借助相关词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教师相机板书:闷着 高兴 痒痒的 嫉妒 大呼小叫3.三读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自主填写学生活动卡并进行小组交流。(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汇报点拨。①第2自然段,穿衣镜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从三个“爬”中感受月亮由“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的整个变化的过程,“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化:惊喜→高兴→紧张→失望。②第3自然段,院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玉玉的、银银的”感悟月色美。③第21~24自然段,河边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弟弟妹妹寻月的动作和语言,从每个人的眼睛里看到月亮,体会我们寻月的满足感。(3)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寻月”带来的欢愉之感。设计意图:遵循略读课文的特点,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三读”课文,自主研读“寻月”的过程,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个性解读与感悟的机会,从而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三、研读对话,升华“月迹”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找出描写奶奶说的话的句子,用“  ”画出来。 (1)课件出示:①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②奶奶,那月上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③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2)学生细细品读,交流思考:从奶奶这些话中感受到什么?预设:月亮的脚步是匆匆的;月亮是美好的,它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追寻月亮就是在追寻美好的事物;每一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并追求美好的生活。(3)小结:是啊,月亮那么美好,孩子们寻月是寻找童年的快乐,而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都向往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生活,追求如月色一般美好的事物。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19自然段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我”想象的月亮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1)汇报: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住着嫦娥,多美的景色啊,“我”想象到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所以一定住着十分漂亮的女子,而三妹是漂亮的,三妹就说月亮是她的。于是,引来其他人的嫉妒。(2)小结:月亮不只属于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个人。美丽的月亮就如美好的事物,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3.体会作者情感上的变化。(1)出示句子: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2)齐读句子,引导学生想一想感受到了什么。(满足)(3)再出示句子: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4)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由开篇的不满足到最后的满足,体会寻月是快乐不断加深的过程。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中,应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与培养,此环节中,由奶奶的语言切入,再借助分角色朗读,最后学习首尾呼应的两个句子,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方法,同时获得美好情操的熏陶。四、课堂练笔,拓展“月迹”1.引导总结:文中的“寻月”过程如此美妙,你能结合生活中你对月亮的观察,说一说不一样的月亮吗?2.布置作业:(1)运用文中的写法,比如运用动词,抓住事物特点,写出事物的变化。把自己经历的“寻月”过程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歌和文章。设计意图:本课的学习必将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所见景色的记忆,给学生回忆、表达的空间,再用练笔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观察所得,既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是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围绕这一训练点,本课教学以“月迹”为线索,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创设情境,引出“月迹”;默读课文,寻找“月迹”;研读对话,升华“月迹”;课堂练笔,拓展“月迹”。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沿着清晰的教学思路研读文本,感悟语言。运用自读、浏览、批注阅读等策略迁移学法,关注文中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尤其关注语言描写,从而解读文本深层的思想内容。通过本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24*月迹 活动内容请用根据作者“寻月”的足迹梳理本文内容,以导图形式呈现课文内容。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月迹的描写,找到其特点,读读相关句子,摘抄并写出感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学生活动卡设计★活动建议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地点变化的词语,再多读几遍。2.仔细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联系实际生活经验,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3.结合月迹的变化,总结不同地点出现月迹的特点。4.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24* 月迹 课时测评方案字词模块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新鲜——(    )  满足——(    )羡慕——(    )  嫉妒——(    )二、根据课文内容选叠词填空。(填序号)①粗粗 ②累累 ③玉玉/银银 ④满满(  )写月亮的圆   (  )写月光的白(  )写桂树的壮   (  )写花骨朵儿的多句子模块三、下列描写分别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读写模块四、课外阅读。荷塘旧事(节选)①有时,我们排成整齐的横队,有人发一声喊,只听得“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身后翻着大菊花似的浪。这就是我们常玩的“狗刨比赛”。②“刨”到岸边,人人都气喘吁吁,仰面倒在柔软的沙滩上。太阳热烘烘的,晒得我们昏昏欲睡,驾云似的。 ③有时,我们分成两队,相互击水。那情景更是闹得慌,急速的水线向对方射去,又从对方射来,水线交射在一起,撞击出点点白珠,腾起,落下。“哗哗”的撩水声,“呀呀”的叫喊声,乱糟槽响成一片。塘边树上的鸟也被骇得停止了鸣叫。两条战线越逼越近,最后混成一团。搞不清谁和谁是一队的了,只是闭着眼,嘴里“扑扑”地吐着,使劲往外击水。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1.阅读选文,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一说分层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  ”画出选文中的一个比喻句。3.“扑通通”描写的是孩子们跳水时的(    ),突出了比赛的慌乱和紧张。再写两个这样的ABB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第③自然段中找出拟声词,并结合语言环境说说它们所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③自然段是(   )描写。“塘边树上的鸟也被骇得停止了鸣叫。”这句话从(   )烘托出“我们”击水时的紧张激烈。6.选文中描写的内容表现了这些孩子的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这篇文章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意蕴深远的散文。文中的月亮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以__________为行文线索, 含蓄地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新奇 知足 仰慕 妒忌二、④ ③ ① ②三、1.动态描写 2.静态描写四、1.①②//③ 这两层是按事件来划分的。 2.有时,我们排成整齐的横队,有人发一声喊,只听得“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身后翻着大菊花似的浪。 3.声音 哗啦啦 轰隆隆 4.“哗哗”“呀呀”“扑扑”。这些拟声词写出了“我们”相互击水时激烈热闹的场面。 5.场面 侧面 6.淳朴、活泼、可爱。五、贾平凹 一切美好的事物 追寻月迹 想要得到光明美好的事物,就要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24* 月迹名师教学设计片段◆赏读品味,升华主题,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师:课文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河中月”“沙滩月”,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在你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旁边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验,谈谈欣赏的原因。师: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 第3自然段:“满满的”写月亮的满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的洁白;“粗粗的”写桂树的粗壮;“疏疏的”写枝叶的稀疏;“累累的”写骨朵儿的繁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请同学们注意积累。生:第2自然段“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月亮写活了。师:是的,把月亮的情态写得入情入境,很有韵味。生:我补充一点。这一段中“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一句还照应了前文。师:照应了前面的什么呢?生:照应了前面的“盼着月亮”。师(点头):对。生:我品的也是第2自然段。我把“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改为“深情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笑声)这就把月亮比作一个美女,她偷偷溜到“我”院儿里。拟人手法的使用多传神哪!师:这位同学的品析角度也很有创意、很传神。生:第20自然段中的“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写得好,几个儿化音写出了月亮轻盈的特点,还说明作者童心未泯。师:品味得非常细腻、有感情,老师也受到了启发。生:第24自然段是本文的寓意所在。这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着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 “那无边无际的天空”才属于我们。(全班鼓掌)师: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刚才这位同学实际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的确如此——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生1:第2自然段中的“爬”字把月亮拟人化;“失望”一词写出作者童年对月亮的依恋。生2:我发现本文的对话很有特点。如“月亮进来了”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月亮上;“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又把读者的视线移到院子里;第19自然段由奶奶的一句话“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结束了争执,将孩子们引到更远处寻月;第19~24自然段写孩子们发现到处都是月亮。文中,奶奶的话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全班热烈鼓掌)师:太妙了。老师还没有发现这一点——奶奶的话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这位同学也是一位善于发现的人。生:第21自然段中“细细的”“净沙”等词写出了河水的静,沙的细腻,月亮的皎洁,表达出夜晚沙滩的柔和与光亮。师:很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品味字句。生:第19自然段中“月亮是每个人的”说得真好!只要我们发现美,执着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了。师:看来,你已经解答了前面提出的疑问。有悟性!师:上面同学们对课文优美词句的品味细腻、独特, 让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题?(“月迹”的含义)生1:因为月亮就是一个美好的目标,我们要勇于追求这个目标。生2:作者想要记录月亮所到过之处留给他们的美好的东西。生3: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师:(屏幕显示)是啊,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变化的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本文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赏析:一篇优美的文章,一位善于启发的教师,一群乐于发现的学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这样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课上教师先示范,由发现叠词用法,循循善诱,抛砖引玉,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写作特点时的思维碰撞,令人欣喜和感动。紧紧围绕赏读、品味语言,展开语文学习,同时,水到渠成地升华了主题——月迹的含义——月亮就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这个目标;作者想要记录月亮留给他们的美好的东西;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24* 月迹◆中秋节别称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 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此外它还有“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别称。◆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