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知反馈1.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注意:主语不能是一个人2.鼎力相助: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注意:敬辞。只能用于对方或者他人,不能用于自己。
3.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例句“珠圆玉润的青花瓷”错误4.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例句“发表议论穿云裂石”错误5.《燕歌行》中用对比手法写出将领阵前贪图享乐的句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2.疏通文意,掌握手法。4.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至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文章辞采华丽。21岁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又贬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公元805年,唐德宗死,太子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⑴登柳州城楼:既交待了事情,已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⑵寄:诗人眼望苍茫天地间,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的漳、汀、封、连四州。
学生齐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小组讨论,品读诗歌1.点明首联重点字词并翻译全句。2.首联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何修辞手法?所写的景有什么特点?3.翻译颔联,“风”“飐”“雨”“侵”各有什么特点?(找定语)4.诗人登楼所见,景物甚多,可是,诗人为什么写到荷花和薜荔被吹打的情景?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什么情感?5.6.7.8.9.整体感知,全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一、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句意:柳州城上的高楼,连接着极远的地方,愁思正如海天一般茫茫无边。明确:接:连接,目见,看到。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2、此联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何修辞手法?所写的景有什么特点?明确:“海天愁思正茫茫”中的“愁”字。“茫茫”一词写喻体“海天”之宽广无边,二写愁思如海深广无边。比喻特点:荒凉、辽阔
一、城上高楼接大荒,
二、海天愁思正茫茫。我望著海角和天涯,心中那种愁思,正茫茫无穷无尽呢。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3、“风”“飐”“雨”“侵”各有什么特点?明确: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客观事物已被诗人投入了情感,是典型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诗句。
荷花薜荔
4.诗人登楼所见,景物甚多,可是,诗人为什么写到荷花(芙蓉)和薜荔被风吹雨打的情景?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作者什么情感?①芙蓉与薜荔象征(比喻)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②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象征、比喻)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③是,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三、惊风乱飐芙蓉水,狂风吹动起来,搅乱了芙蓉花旁边的江水。
四、密雨斜侵薜荔墙。密密的雨点,斜斜地飘到生著薛荔藤的墙上。
五、岭树重遮千里目,那山岭间重叠的树木,遮蔽了我要望千里的眼睛,
六、江流曲似九回肠。弯曲的江流,好像九转的回肠。
七、共来百越文身地,我和你们都到这剪发纹身的南蛮之地来,
八、犹自音书滞一乡。虽然彼此住得很近,可是因为交通不便利,仍然很难互相传递信息。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一读诗歌理解大意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文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提示一: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二:诗人抒发了怎样的哀情?二读诗歌品评手法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明确:“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明确:①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②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哀苦无比的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被贬谪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三读诗歌感知意象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芙蓉与薜荔:
惊风、密雨:敌对势力的迫害和打击。岭树遮目、江流迂曲:路途遥远,音信难通,归梦难成,愁肠百结。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情意。“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写入了这第一联,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运用比兴的手法写了登楼所见的风急雨骤的景象(近景),用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诗人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足见诗人于客观事物中又投射了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哀情融入了对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第三联写远景。自己目前已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联中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总结,指导学生背诵。这是柳宗元寄给难友的抒情诗。首联写登楼纵目,映入眼帘的是莽莽大荒,海天辽阔,因而感物起兴,引起心头的茫茫“愁思”。这里点明了题意。次联写眼前的盛夏景物,感伤“芙蓉”、“薛荔”正被风雨摧残。“芙蓉”、“薛荔”,象征品格的芳洁,与上联“愁思”映衬。第三联转写远望友人贬所,重树障目,江流纾曲,更加深了“愁思”。尾联从上联生发出来。意谓山长水曲,地迥天高,互访固然难以如愿,就连写封书信,也都无法送到,所以结尾也贯穿了“愁思”二字。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一是对自己和朋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此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所作.试简要分析诗歌中渔翁形象.渔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他清高孤傲,不怕孤立,不随波逐流,有高洁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有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精神.
探究: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贬谪诗的情感:①被贬之愤②故园之思③亲友之念……
探究: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落叶孤灯江水归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