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教案 预学案 导学案 活动卡 教学实录 课时测评 拓展积累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5 古人谈读书导学案设计课题古人谈读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并感知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并感知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2.联系个人体会,感知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示。课前准备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4分钟)1.引导学生围绕“你喜欢读书吗?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进行交流。2.总结学生的发言,借助“古人又是怎样读书的?他们总结了哪些读书方法”引出课题。1.介绍自己读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把自己的观点简单而准确地说清楚。2.齐读课题,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要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经验,并借助同伴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读书体会。二、诵读论语,感悟深意(用时:13分钟)1.组织学生通读第一部分,找出生字,并识记生字。2.指名大声朗读三句论语。3.指导朗读三个句子,检测朗读情况。4.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三句论语的大意。5.组织学生当小老师,到台前讲解三句论语的意思。(1)集体交流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什么是“下问”。(2)集体交流第二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最后一个“知”。(3)集体交流第三句的意思,重点理解“识”。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圈出“耻”,读一读拼音,并识记字形。2.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注意正确断句。4.先读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查看注释,最后将句子意思弄清楚。5.讲解的时候,先读句子,再说一说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讲全句意思。(1)理解重点词语:“敏”是“聪敏”。“好”是“喜好”。“耻”是“以……为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意思:最后一个“知”读zhì,同“智”,是“智慧”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1.第二句中,“知”字音不同,前四个是“知道”的意思,读zhī;最后一个同“智”,是“智慧”的意思,读zhì。2.第三句中,“默而识之”的“识”是“记住”的意思,这里读zhì。3.理解“下问”的意思,既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运用举例的方法,例如,老师向学生请教就叫“下问”。4.学生当小老师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随时根据小老师的讲解进行补充。 (3)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意思:“识”读zhì,是“记住”。“厌”是“满足”。“诲”是“教诲”。默默地记住,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厌倦。三、诵读“三到”,感悟深意(用时:15分钟)1.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找出生字,并识记生字。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3.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的意思。4.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交流自己对第二部分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说清“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的意思,还要重点说明“心到最急”中“急”的意思和今义不同,在这里是“重要”的意思。5.组织学生诵读第二部分。1.自由朗读第二部分,圈出“矣”和“岂”,读一读音节,并识记字形。2.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3.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话的意思,遇到读不懂的词语看一看注释。4.集体交流,初步理解意思。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运用怎么会不到位呢?5.自由诵读,准确背诵。1.“矣”和“岂”都是三声,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2.理解第二部分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读书经验来理解,例如,你读书时怎样做到“心到”?怎样做到“眼到”?“口到”又是怎样做到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心到”“眼到”“口到”,哪一个更重要。四、体会交流,总结提升(用时:8分钟)1.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2.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读书中,善于运用我们今天从古人身上学到的方法。1.先思考,再交流:读书要多问,永不满足,努力做到“心到”“眼到”“口到”。2.将总结的方法,应用到读书活动之中。  学生交流时要简洁明了,同时注意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经历。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导入,整体理解(用时:6分钟)1.指名背诵课文前两部分,并交流自己从中获得的读书启示。2.以“古人还有哪些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活动。1.一人背诵课文,其他人说一说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2.听清楚老师的引导,带着“古人还有哪些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问题做好学习准备。  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积极性,教师可以变化背诵形式,指名背、集体背、接龙背,等等。二、朗读课文,感悟体会(用时:18分钟)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要求正确断句,达到熟练。3.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每一句话1.认真朗读和倾听,针对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进行订正和范读。2.自由朗读,努力将每一个句子都读正确流利。3.小组合作学习:1.第三部分没有学生不认识的生字,朗读时只要注意“窥”的字音即可。2.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 是什么意思。(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3)指导学生根据小组交流的结果完善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说清楚自己的想法。重点说清楚第二句的意思,教师在学生交流第二句意思的时候,交流对于“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理解。5.组织学生交流第三部分带给自己的读书启示。6.指导学生诵读并背诵第三部分。(1)每读完一句,就要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既要说清楚自己的体会,也要听清楚同伴的发言,相互补充。(3)根据大家的意见,补充自己的想法。4.交流明确第三部分的意思: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点缺一不可。5.自由表达: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6.大声诵读,自由练习背诵,要做到准确、流利。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提前查找“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断”表示“绝对、一定”的意思,古义和今义不同。4.学生交流读书感悟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以往的读书经历,例如,在读书中是怎样做到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的。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14分钟)1.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写字表,看清楚每一个生字的书写要点。2.组织学生当小老师,到台前讲解每一个生字的书写要点。3.指导学生练写生字,尤其是“谓”的右部,要上宽下窄。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和交流。1.逐一观察生字,重点观察结构、主笔、容易写错的笔画。2.认真听清楚“小老师”的讲解,可以进行补充。3.自由练写,注意结构、笔画。4.看清楚展示作品中书写的精妙之处,并修改自己的书写。学生书写时要注意本课三个上下结构的生字“岂”“窥”“皆”,“岂”“窥”是上窄下宽,“皆”是上宽下窄。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用时:2分钟)将古人带给我们的读书体会做成书签,激励自己读书。制作书签,简明地写出古人的读书方法带给自己的启示。  可以建议学生相互交换书签,促进思想的交流。25 古人谈读书学生预学案设计课题古人谈读书时间建议10~15分钟预学内熟读课文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容1.读读本课的生字,给下面的字补全音节。预习字词____ǐ    ____ǐ   ____ǐ 耻     矣     岂2.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教诲称谓诵读窥视    永恒    缺失3.读古文,试着理解下面的词语,完成填空。士人 恒 下流 谓 漫浪 敏 好 知 识 厌 诲教诲(   )  满足(   )  喜好(   )  聪敏(   )同“智”,智慧(   ) 说(   )随意(   ) 恒心(   )记住(   ) 泛指知识阶层(   )下等,劣等(   )内容感知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    ),意思是:(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    )、(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    ),第二要有(    ),第三要有(    )。资料搜集搜集朱熹、曾国藩的相关资料。阅读1.例:曾国藩为什么说“三有”“缺一不可”? 质疑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25 古人谈读书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由《论语》中的三句话和两则文言文组成,围绕读书方法进行阐述,给学生以启示。本方案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懂内容。然后抓住“古人如何读书”这一主题,借助自主阅读、讨论互动、总结拓展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古人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学生准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初读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书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走进书就走进了一个丰富的世界。那么,如何读书,才能与这位朋友心灵相通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感受古人带来的启示。2.教师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 明确主题,直接入课,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明而高效。二、初读识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或者读不准的生字,再读一读生字上面的音节。2.大声读一读圈出的生字,再大声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遇到不会断句的情况,向同伴求教。3.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会认字的认读情况,要注意“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三声。(2)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仔细观察9个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针对识记困难的字商讨识记方法。4.集体汇报交流自己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困难的字,是怎样解决的。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总结:比一比识记:缺——缸 诲——悔形声字识记:谓——胃 窥——规字谜识记:岂——大山压倒自己。恒——太阳留在天地间,竖心留在左半边。皆——比一比谁更白。5.自由读文,了解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音都读正确,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2)与组内同伴合作,轮读部分内容,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3)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语句,大声朗读,正确断句。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点,让识字教学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三、学习《论语》1.教师指名朗读《论语》中的三个句子。2.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学。3.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个句子?把你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学生回答时,不必逐字逐句翻译,意思对即可。预设:第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指“聪敏”。“好”是“喜好”。“耻”是“以……为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全句的意思是:勤勉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读四声zhì,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智慧。第三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在这里也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厌”指“满足”。“诲”指“教诲”。全句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倦怠。4.讨论交流:这三个句子带给你怎样的读书启示?(不懂就要多问;不要不懂装懂;记住知识,从不满足。)5.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个句子,背诵这三个句子。设计意图 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互动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四、指导书写1.学生观察生字表,找出书写有难度的生字。2.小组同学交流,怎样书写这些书写有难度的生字。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窥、皆、缺”三个生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笔画的占位,确定主笔的写法。然后自主练写。4.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学生书写成果,请书写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书写经验。设计意图 立足五年级学生书写能力的发展程度,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共研、直观演示的作用,让学生的书写更注重实效。第二课时一、背诵引入1.指名背诵三句论语,并说一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读书启示。2.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古人谈读书。设计意图 背诵中进一步理解三句话的意思,并从中得到启迪。再积累《论语》中的名句。二、理解体会(一)学习第二部分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准确断句。2.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这一部分,遇到问题可以标注出来。3.组织学生交流:第二部分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内容? 4.汇报:第二部分一共有4句话,每句话的意思如下:第一句: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第二句: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重点说一说“急”的古义和今义不同,在这里是“重要”的意思。第三句: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第四句: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5.齐声诵读这一部分,一边诵读一边感知其中的意思。6.讨论交流: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读书时怎样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二)学习第三部分1.指名朗读第三部分。2.小组展开合作学习。(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相互询问,也可以请老师帮助。(3)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的大意。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一定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一定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4.讨论交流:曾国藩的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读书启示?(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设计意图 借助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体会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的互动交流,将学生对读书方法的理解引向深入。三、拓展延伸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部分,一边读一边体会给我们的启示,再背诵积累下来。 2.教师总结:掌握读书方法,才能更好地走进书的世界,更多地体会书籍带来的益处。3.布置作业:(1)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读书方法开展读书活动,随时记录自己的读书感受。(2)查找其他古人对待读书的见解,积累在本子上,和同学进行交流。设计意图 感悟读书方法的目的,就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学以致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因此,可以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获得初步感知之后进行互动交流,促使个人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2.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并从中得到启示,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读书体会,让他们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启发。古人的经验和个人体会相结合,就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开展读书活动。25.古人谈读书活动内容古人怎样看待读书? 《论语》朱熹曾国藩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学生活动卡设计★活动建议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2.古人对读书有什么见解?画出文中的关键句。3.抓住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填写表格。4.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25 古人谈读书课时测评方案字词模块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可耻(cǐ chǐ)   教诲(huì huǐ)岂止(qí qǐ)   往矣(yǐ yì)默而知之(zhīzhì)二、看拼音,写词语。kuī shì quē shǎo héng xīnsòng dú rén rénjiē zhī 三、同音字,填一填。【chǐ】 无______  ______度  ______轮【qǐ】 ______求  ______敢  ______示四、根据语境选解释。(填序号) 敏:①聪敏。 ②有智慧,反应迅速,灵活。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叔叔敏捷的身手让人为之赞叹。(  )急:①要紧,重要。 ②焦躁。3.他一急,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4.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句子模块五、先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再写出句意。1.敏而好学,____________。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品读句子,完成练习。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方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写模块七、(一)课内阅读。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①【有志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③【有恒者则_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2.曾国藩认为,读书要“三有”,即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3.根据选段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文中的“志”是指“志向”,“识”是指“知识”,“恒”是指“恒心”。(   )(2)“学问无尽”可以用现代成语“学无止境”来形容。(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 】”中的句子的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郭沫若的“四为”读书法郭沫若倡导的“四为”读书法是知识分子学习和工作的有益方法。为学习而读书。郭沫若说,一个人自从启蒙以来,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习惯为止,所受的部分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着强迫性的,非学不可。他当年在日本学医时,除了攻读专业课,还自修文史哲和社会经济学等,涉猎极其广泛,后来才成为历史学家。为研究而读书。只有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和目的,我们的研究才有意义。为研究而读书,是任何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无法绕过的。有些学术问题是在不同的见解、声音的碰撞中逐渐水落石出的。而肯于钻研的郭沫若最终也成为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为创造而读书。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生命体验来为我们创造文学艺术世界的。文学艺术世界的诞生不是凭空虚拟出来的,有些灵感就是作家在读某一本书时产生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也是读书人的创作的艰辛,锤炼语言的难度。为教育而读书。身为教育者不读书,实在是令人不齿的。学生的求知欲和日益飞速发展的社会,不断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换代,也促使我们绝对不能满足于既得的知识,不断迫使我们时刻去读书。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的方式,这也是让每一颗心灵休憩、灵魂安妥的美好追求。所以,我们不要做书奴,而要科学而优雅地驾驭书本,用心读书,学会读书,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不竭源泉。1.用“____”在文中画出郭沫若倡导的“四为”读书法。2.抄出文中集中体现读书人创作的艰辛和锤炼语言的难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对“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读书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B.读书只有下苦功,才能把书读活。C.人读书,可以科学地驾驭书本,可以以书为基础,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得出新的观点;而书读人,是说人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做了书奴,被书中的内容和观点左右,结果会导致人墨守成规,停滞不前。4.郭沫若认为:“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对于读书,你有何看法?请说一说,至少用上一句读书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下图是某小组对全班42位同学使用工具书情况的调查统计。1.仔细观察与分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写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这种用书情况你有何建议?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chǐ huì qǐ yǐzhì 二、窥视 缺少 恒心 诵读 人人皆知三、耻 尺 齿 乞 岂 启四、1.① 2.② 3.② 4.①五、1.不耻下问 勤奋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心到 眼到 口到 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用口多诵读,心、眼、口都到位。 六、1.心既然到了,眼和口哪有不到的呢? 2.反问 心到最重要 3.心既到矣,眼口亦到。七、(一)1.断不甘为下流 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断无不成之事 2.志 识 恒 3.(1)× (2)√ 4.①有志向的人一定不会屈居人下。 ②有见识的人知道学问没有尽头,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 ③有恒心的人则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二)1.为学习而读书。 为研究而读书。 为创造而读书。 为教育而读书。 2.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3.C 4.读书不只限于课本,要博览群书。因为不同种类的书会让我们获取不同领域的知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八、1.大多数同学不经常使用工具书。或:很少同学经常使用工具书。 2.建议大家都经常主动使用工具书。因为使用工具书能比较及时准确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利于我们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答案不唯一)25 古人谈读书名师教学片段实录◆互动交流,体会主题 (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课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生1:我觉得,《论语》中提到的“不耻下问”是最好的读书方法。我以前读书的时候,读着读着就会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自己琢磨,总是想不明白。后来我弟弟看见了,竟然把我不懂的问题说清楚了。所以,我觉得,读书就应该多问,即使你问的人不如自己,我们也会有收获。生2:老师,我也觉得“不耻下问”是最好的读书方法。我爷爷就做到了这点,他喜欢看历史书籍,一遇到问题就来问我,他明白了,我也学到了知识。师:说得好,这不仅是不耻下问,还是诲人不倦。生1:我以前读书,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学到的够多了,没有必要再读下去了。读了《论语》,我就知道这样不行,应该“学而不厌”。生2:朱熹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我觉得我读书的时候,只做到了眼睛看,嘴里读,没有用心去想,所以学完今天的课文以后,我在读书时一定会认真思考。师:真是个会反思的孩子!读书贵在用心。生:老师,我也觉得读书时“心到”最重要,就比如上次您要求我们背课文,我反反复复地背也背不下来,后来,我就一边读一边想每一句话的意思,很快就背下来了。师:是的,“漫浪诵读,决不能记”。生1:我觉得,曾国藩的读书建议更有高度。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我们在读书时,首先得知道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哪些书适合我们看,我们要选择那些有意义的书。 生2:我来补充!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我们见识越多,读到的书就会越有意义。生3:我也来补充!读书,不是只坚持几天,要长此以往,一直读下去,长久读书才会有更多收获。师:同学们,你们的感受竟然如此丰富!老师也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读书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赏析:语文课堂不是生硬地说教,不是把道理或启示呈现在学生面前,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道理、启示等中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融进学生的思维中。本环节设计,教师没有一味地引导学生分析古人读书带来的启示,而是把这种启示融入个人的读书体验之中。立足已有的读书经验,结合古人带来的读书启示,再加上同伴的补充交流,这种思维上的成长是全面的、深刻的、成熟的。25 古人谈读书◆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指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古人谈读书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宋〕王安石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宋〕黄庭坚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宋〕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宋〕朱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