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咏农诗到《四时田园杂兴》——读范成大诗歌一得中文系乙班学生:王凤霞学号:00014008指导老师:吴承学教授【内容摘要】范成大写下的田园诗篇向来受到后人的激赏,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在晚年写下的《四时田园杂兴》。但《四时田园杂兴》的出现并不是突然的,它是以诗人早期的咏农诗作为基础的。诗人的咏农诗从早期作品到《四时田园杂兴》的发展过程,就成为一个饶有意义的研究主题。【Abstract】FanChengdawrotelotsofpoemsaboutcountrylifewhichwerehighlypraisedbypeopleinlattertime.Themostoutstandingpoemswere“theexclamationaboutcountrylifeinayear”wroteinhislattertime.Butitdidnotappearsuddenly.Itisbasedonthepoemsaboutthepeasantswritteninhisearliertime.Sothedevelopmentofthepoemsaboutthepeasantsfromearliertimetolattertimeisameaningfulsubject.【关键词】咏农诗《四时田园杂兴》剥削田园风光范成大,字至能,自号石湖居士,吴郡吴县人,南宋钦宗靖康元年生,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善诗文,有《石湖居士诗集》二本传世。本文所提到的诗集指的就是《石湖居士诗集》。诗集中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更得到历代人的好评,认为它把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关于范成大的田园诗,前人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对《四时田园杂兴》的分析上,并给予高度评价。明王世贞评价说“曲尽吴中农圃故事”王世贞《范文穆吴中田园杂兴一卷》;钱钟书认为它“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钱钟书《宋诗选注》P217-218。但《四时田园杂兴》的出现并不是突然的,它是以诗人早期的咏农诗作为基础的。从广义上来说,《四时田园杂兴》也属于咏农诗的范畴。前人对诗人早期咏农诗的研究甚少,讨论的重点都是放在较为著名的几首诗上面,如《催租行》、《后催租行》等,着重于表现农民所受的沉重剥削,分析的范围较为狭窄,无法对诗人早期咏农诗的成就做出大致的概括。本文试图将诗人早期的大部分咏农诗纳入讨论范围,探讨诗人早期咏农诗呈现出的多种面貌以及到了《四时田园杂兴》后的发展变化,重点放在对诗人早期咏农诗的分析上。12
本文所指的诗人早期的咏农诗,是以《四时田园杂兴》为界限,写在《四时田园杂兴》之前的咏农诗统称为早期的咏农诗。一、早期咏农诗的分类我们将诗人早期的咏农诗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进行分类,分析诗歌呈现出的多种面貌以及诗人渗透在诗中的思想感情。1、在诗集中的最早反映出范成大和田园有了初步接触的诗,是诗集卷一中的《寒食郊行书事二首》和《初夏二首》: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鹭窥芦箔水,乌啄纸钱风。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陇麦欣欣绿,山桃寂寂红。帆边渔卷浪,木末酒旗风。信步随芳草,迷途问小童。赏心添脚力,呼渡过溪东。(诗集卷一《寒食郊行书事二首》)清晨出郭更登台,不见余春只么回: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诗集卷一《初夏二首》)联系范成大生平,母亲蔡氏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去世,父亲范雩亦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去世。自父亲范雩去世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间,范成大并未出仕,曾寓居在昆山的荐严寺读书,“自父亡至绍兴二十二年间,尝读书昆山之荐严寺,无科举意。”《范成大年谱》P34这四首诗就写于这段时期,应该是诗人闲暇时出寺游玩所作。《寒食郊行书事二首》诗中描绘了清新的郊外风光。诗人很明显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趁郊行的机会赏玩美好的自然风光,同时为乡村的丰年景象而感到心情愉悦。大自然的风光吸引着诗人,使他顺着眼前的景致随意游玩,“信步随芳草”,即使因为对路途不熟悉而“迷途”,依然无碍诗人游玩的愉快心情。《初夏二首》则表现了诗人对春光将逝的惋惜之情。与一般的吟咏春光将逝的诗歌不同,诗人所选取的景致都是富有田野风味的桑叶、菜花、槐影、麦花等,以“桑叶向老”、“菜花成荚”、“燕子忙”、“麦花香”等田园景致的变化来表现季节的转换,展现了清新的田园风光,也从中可见诗人观察的细致。12
到了卷三的《余杭道中》,诗人在赴杭州的途中,眼前的景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桑眼迷离应欠雨,麦鬚骚杀已禁风。”诗人从“桑眼迷离”联想到“欠雨”,可见诗人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且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作出判断,有一定的农事经验。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诗人沿檄严、杭道中,曾作《刈麦》、《插秧》、《晒茧》、《科桑》四诗,反映了四种最常见而重要的农事活动,并且渗透了诗人丰富的个人情感:麦头熟颗已如珠,小厄唯忧积雨余。(诗集卷七《刈麦》)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诗集卷七《插秧》)叶贵蚕饥危欲死,尚能包裹一丝窠。(诗集卷七《晒茧》)饱尽春蚕收罢茧,更殚余力付樵苏。(诗集卷七《科桑》)《刈麦》表现了诗人唯恐雨积伤麦的心情,《插秧》由秧苗联想到丰收,《晒茧》担心由于“叶贵”而“蚕饥”,《科桑》赞美了桑树的诸多用途。诗中表现的虽然是诗人个人的情感,但实际上这四种农事活动都和农民的基本生活紧密关联,和农民的忧乐息息相关。诗人情感的流露实际上也传达出农民的心声。从单纯对田野风光的欣赏到农事经验的增长和对农民情感的揣摩,可以看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接触正在逐步深入,对农民的心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2、诗人在昆山荐严寺的十年时间里,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寺庙中读书。由于诗人早年父母双亡,二妹尚幼,诗人要承担起照顾二妹的职责,因而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过着风露江湖的生活。诗集卷二中的《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就写于诗人往吴兴途中。“舟中风露熟,半世江湖遍”是诗人的身世之感。但老农在迅疾猛烈的大雨中劳作的场面冲淡了诗人的这种哀叹。“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晏。咿哑啸簧鸣,轣辘连锁转。骈头立妇子,列舍望宗伴。东枯骇西溃,寸涸惊尺澱。嗟余岂能贤,与彼亦何辨?”“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诗人虽然已经为生计四处奔波而感到疲倦,但和老农的辛劳相比,“游子倦”还没有“老农苦”。诗人虽然提到“不知忧稼穑”,但那是对以往的反省,实际上老农的辛劳已经引起了诗人“忧稼穑”12
的情感,从中知道收获的不易。可以说在这首诗中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辛苦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不同于以往单纯风光景致的浏览,并且初步形成了“忧稼穑”、“怜老农”的思想。这是诗人贯穿于早期咏农诗中的重要思想。范成大早期的咏农诗基本上没有越出“忧稼穑”、“伤老农”的范围。但这一时期诗人“伤老农”的情感还比较简单,是联系自身奔波的辛劳,从而生发出对老农艰辛劳作的感慨。3、诗人同期仿效唐朝诗人王建的乐府诗写了四首咏农诗:诗集卷三中的《乐神曲》、《缫丝行》、《田家留客行》和《催租行》。王建并没有相同题目的诗歌,范成大只是模仿王建乐府诗的风格:老翁翻香笑且言,今年田家胜去年。去年解衣折租价,今年有衣着祭社。(《乐神曲》)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缫丝行》)木臼新舂雪花白,急炊香饭来看客: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田家留客行》)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钱。(《催租行》)除《田家留客行》表现田家人质朴好客的热情外,其他三首都或以隐讳手法或以直接刻画的方式揭示了农民所受的剥削之重。对于老翁来说,不用卖衣折租,能够穿着衣服参加祭社活动就代表着丰年。老翁的笑言掩盖不了背后的辛酸。农户好不容易盼到蚕茧丰收,却依然没法先做几件身上衣,反而要一早去卖丝。诗人虽然并未点明为何卖丝,却从中暗示了官府催租之急的状况。农户辛苦劳作收获后也依然不能松懈,要面对时刻而来的催租。《催租行》更是刻画了一个贪婪无赖里正的形象,表现他对农户的盘剥之重。农户拿出自己的积蓄还得陪上笑脸。虽然是仿效之作,但其主体思想表达的是诗人对农民命运的关心,仍然是之前“忧稼穑”、“怜老农”思想的延续,由对老农在雨中辛勤劳作的怜惜发展到对农民所受剥削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12
如果说《催租行》中还只是其中一个催租场景的刻画,到了《后催租行》则深入道尽了老农年复一年的辛酸。《后催租行》写于绍兴二十六年,是岁,范成大担任徽州司户参军: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诗集卷五《后催租行》)“黄纸放尽白纸催”,直接道出了农民身受沉重剥削的原因。“黄纸”指的是皇帝的诏书,“白纸”是县官的文书。皇帝下诏书豁免灾区人民的租税,但当地官吏还是勒逼农民交租。这种风气始终没有得到禁止,从而迫使农民即使年成歉收也得承担沉重的租税。诗中的老农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卖衣已经不能抵租,只能年年卖女儿来应付官府的催租。老农虽然自我宽慰“明年不怕催租苦”,但语气中透露出的辛酸却是不言而喻。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入巫峡,赋《劳畲耕》,将吴农和峡农的生活境况相比,详尽地描绘了吴农所受的剥削之沉重。吴地田地肥沃,稻种优良,吴农不辞辛劳地耕作,却畏惧秋天收成后官府的逼租。因为“奸吏大雀鼠,盗胥众螟蝝。”农户即使“两种致一斛,未免催租瘢。”在官租、私债的催逼下,农户往往只能背井离乡逃避租税。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最后发出感慨:“晶晶云子饭,生世不下咽。食者定游手,种者长流涎!不如陕农饱,豆麦终残年。”诗人将陕地的土地贫瘠、耕作方法落后,但陕农反而能够得饱终年的情况作反衬,突出了吴农境况的悲惨,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更直接将矛头指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官府沉重的租税,揭露了官吏残暴贪婪的面目。诗人带着自己的亲身体会将吴农的血泪侃侃道来,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4、诗人由于数任地方大员,因而在在职期间体验了不同地区农民的疾苦,几乎是足迹所到之处,都赋诗感慨当地农民的辛劳。即使在退隐归里之时,诗句中也时时透露出以农民疾苦为念,关心农事的情怀。主要鲜明地表现在诗人对农时天气尤其是雨水的关注上。因为天气的好坏关系着收成的好坏,从而和农民的忧乐紧密关联。这也是诗人“忧稼穑”、“伤老农”12
思想的一个具体表现。乾道九年(1143年)至淳熙元年(1174年),诗人在桂林任上写下了《甘雨应祈三绝》:晚稻成苞未肯肥,鹁鸠啼晓雨来时。黄紬被冷初眠觉,先向芭蕉叶上知。数日虽蒙霡霂霑,浥尘终恨太廉纤。今朝健起巡檐看,恰似庐山看水帘。高田一雨免飞埃,上水网船亦可催。说与东江津吏道:打量今晚涨痕来。(诗集卷十四)在这三首诗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不可抑制的喜雨心情。联系诗人之前在桂林写下的《晓出北郊》一诗中,诗人为桂林土地贫瘠,农户“不肯昏作劳”的状况感到忧虑:“官称劝农使,临风首频搔。”(诗集卷十四)大雨舒缓了诗人的这一焦虑心情。桂林土地贫瘠,因而雨水的灌溉对于收成显得尤其重要。虽然诗中没有直接地吟咏农事,只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但雨水的盈缺状况却和农成息息相关。诗人的喜雨心情背后饱含着诗人对农事的关心和对农民命运的关怀。《初发太城留别田父》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诗人离开成都之时。诗人虽然已经不是成都的父母官,却依然记挂着成都百姓的收成好坏,为西蜀夏旱后得雨而“伸眉”。“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诗集卷十八)诗人由丰足的雨水联想到收成时候的丰盛景况,也暗示出农民的喜悦心情。西蜀父老也因为接连得雨而欢喜:“今岁又熟耳!”诗人的喜雨心情正道出了农户的心声。《跨马过练墟喜晴》和《光福堂上》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诗人落职归里之时,诗中表现的仍是诗人对农事的关心和唯恐雨多伤麦的心情。“稻穗初干怕雨时,晚来蒸暖欲霏微。西风若肯吹云尽,不惜飘飘侧帽归。”(诗集卷二十《跨马过练墟喜晴》)“只今农事村村急,第一先陂贮水塘。”(诗集卷二十《光福塘上》)设身处地地为农民想到了农事的安排。范成大关心农民疾苦的情怀,在他与友人诗中也时有反映。淳熙七年(1180年),范成大知明州,任中写下了《次韵汪仲嘉尚书喜雨》一诗,与汪大猷倡酬。“但得田间无叹息,何须地上见钱流?”(诗集卷二十一)离开明州时,以《寺庄》一诗表现了诗人对明州百姓饥饱生活的关怀。“12
今年一饱全无虑,宽尽归舟去客心。”(诗集卷二十一)淳熙九年(1183年),诗人又在建康任上写下了《致一斋述事》一诗,抒发诗人关心春雨之情。诗人为繁琐的吏事和年老多病所困扰,只有春雨才能使诗人的精神稍为振奋。“除却一犁春雨足,眼前无物可关心。”(诗集卷二十二)突出表现了诗人将农民疾苦当作自己心中大事的情怀。《北窗偶书,呈王仲显、南卿二友》中有“陇头暴背耘,永昼妇子偕,不辞梦山裂,田水如泼醅,去年岂肯说,稻根已浮埃。”(诗集卷二十二)在对去年严重旱情的描绘中,可以窥见诗人为农民焦虑的沉重心情。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无论是在担任地方父母官时,还是退隐回乡时,对农民疾苦的关怀始终没有停止过。如果说诗人在任父母官时对农事的关心是由于使命感的驱使(诗人在诗集卷二十二中的《重九独坐玉麟堂》一诗中写道:“况值官忙闵雨时”),必须把关心农民疾苦当成自己的职责,那么诗人在退隐时的诗则更好地说明了他对农民命运的关怀是出于一种自发的情感,因而会自然而然地关心与农事相关的天气变化,时时念挂着天气对收成的影响。5、诗人也不忘对农村的丰年景象进行了一番描绘。早在《寒食郊行书事二首》中已经对田村的丰年景象有所勾勒。“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由老妇老翁的姿态点出丰年农民的喜悦心情。诗集卷四中的《田舍》通篇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为丰收的到来而积极准备的场面,渲染了农民喜悦的心情。“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从声音、颜色、气味等方面渲染了丰收时节田舍的热闹景象。《高景庵泉亭》“万里西风熟秔稻,白云堆里着黄云。”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稻田丰收的景象。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诗人经过徽州府寒亭时写下了《寒亭》一诗,描写了丰年老农之乐,“老农霜鬚鬓,矍铄黄犊健。康年无复事,但恐社酒浅。”并且这种康年景象唤起了诗人的归农之情。“我亦有二顷,收拾尚可茧。怀哉笠泽路,归铲犁头藓。”12
(诗集卷七)诗人对农村丰年景象的描绘,一方面是出于对农民命运的关心,为他们因为丰收解决了生活的温饱,并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享受娱乐而感到喜悦,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由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发展的慕农之情,而且往往与诗人的思乡之情相关联,寄托了诗人回归家园的愿望。早在诗集卷六中的《晓出古城山》中,“离离瓜芋区,肃肃枣粟场。田园古云乐,令我思故乡。”就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回归田园的愿望。诗人并且在乾道三年(1167年),趁请祠归里的机会,经营农圃堂,种木开荒,躬亲其役,开始经营石湖,成为日后归隐的家园。《刈麦行》就描写了诗人回归家园亲身参加农事劳动的快乐之情。“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诗集卷十一)淳熙六年(1179年),诗人再次归里时,在《上沙田舍》一诗中描写了田舍的丰收景况。“酿秫炊秔都入手,剩拼腰脚办登临。”(诗集卷二十)因为丰收,农民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筹备登临活动。丰年景象也可以排遣诗人由于年老多病而产生的忧郁心情。淳熙十一年(1184年),诗人在因病归里居住的时候,多次赋诗感叹年老多病的状况,但“年丰田野亦多娱”《石湖居士诗集》P343的欢乐冲淡了诗人的郁结心情,成为诗人老年的一种安慰。以上是对诗人早期咏农诗的一些分析。诗人渗透在诗中的思想始终是以“忧稼穑”、“怜老农”作为基础,着眼于农民的疾苦生活,表现诗人对农民辛劳的悯恤和对农民命运的关怀。但诗人也并非只是一味表现农民的辛劳,也描绘了乡村的丰收盛况和农民在丰收时候的喜悦心情,较为真实地展现了田舍生活和农户心声。二、《四时田园杂兴》对早期咏农诗的继承和发展淳熙九年,范成大以病力求放归。《四时田园杂兴》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是范成大晚年的作品(当时诗人已经六十一岁),也是他的成熟之作。“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诗集卷二十七)与诗人早期的咏农诗相比,《四时田园杂兴》展现的是一个俨然有序的系统,不仅在时间安排上分为春、晚春、秋、冬,将一年的田园生活都浓缩在六十首诗中,并且对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题材广阔。但在某些题材上仍然与早期的咏农诗具有相似性,主体思想仍然是早期“忧稼穑”、“伤老农”思想的延续,主要表现在对天气的关注和对剥削的反映上:12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四时田园杂兴》十一)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四时田园杂兴》四十二)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四时田园杂兴》四十三)这三首诗描写了从春天插秧到秋天收成这段时间天气的变化对农事的影响,包含着农民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形成的或喜或忧的心情。诗人对农民的心理深有体会,以农民的口吻道出了农事劳作的艰辛以及天气变化对农事的重要影响,表达出农民心中的忧虑和愿望。从插秧到收成,农民始终念挂着天气的变化,春天落种时候为雨水丰足而喜悦,秋天收成时却怕大雨伤麦。因为即使丰收最后也要“半偿私债半偿官”,如果天公不作美,农民的生活更加难以维持:黄纸蠲尽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迴。(《四时田园杂兴》五十九)诗中的第一句与《后催租行》中的“黄纸放尽白纸催”同出一辙,后三句表现的场景亦可以和《催租行》相印证。农民除了要交足官府的催租,同时也逃避不了小吏赤裸裸的盘剥。农民身处在多重剥削下,生活的贫困可想而知。诗人以小吏的言语形象地揭示了小吏的贪婪,农民无辜被小吏勒索的场景鲜活在目,也隐而不露地暗示了诗人的激愤之情。在《四时田园杂兴》中诗人还描写了他对乡村生活的全新体会,表现在:12
1、诗人对悠静的田园生活的体会。诗人这次归隐,与以往四次归隐不同。乾道二年(1166年),范成大为言官所阻,请祠归里。乾道七年(1171年),请祠禄归苏州。淳熙三年(1176年),以病乞归。淳熙五年(1178年),落职归里。而且诗人之前的归隐并没有在家乡逗留太长时间,很快就被任命为地方大员而奔赴上任,因而在之前的四次归隐,田园对于诗人来说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短暂休息的场所,诗人可以零星地发表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受,但由于时间和接触的限制,无法做到全面而深入。而且诗人之前对农民疾苦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担任地方父母官时的经验。诗人就任官员时难免和农民的亲身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诗人在淳熙九年的归隐,放下了自己士大夫和父母官的身份,泯除了和农民的距离,在一段长期不间断的时间内与农民亲密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诗人的身份发生了转变,由一个短暂居留的过客转变为长期的住客。如果说之前诗人是农民的朋友,那么这时诗人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农民的一员。同时诗人的归隐可以避免公事的困扰,加上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亲身参加农事活动,因而有更多的闲余时间体味乡村生活,深得其中三味,诗中也因而酝酿了一种闲适的情调。表现在诗人以较多的笔墨描写静谧的田园美景,抒写自得其乐的情怀: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四时田园杂兴》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四时田园杂兴二十五》诗人笔下的田园少有外客的造访,只有一些自然界的小生物蜻蜓、蝴蝶等在自由自在地活动,配上田野特有的景致风光,虽然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田园景象,却传神地渲染出田园的静谧感。蜻蜓蝴蝶的飞舞反而更好地衬托出田园不受人干扰的寂静环境。诗人只有经过细心的体味,才能看似信手拈来,描绘的景致都是人人可见的,却恰到好处地点出了田园独有的闲适美。这种田园美景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诗人对田园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含着诗人自得其乐的微妙情感。从诗中也可以看出诗人对田园的生活已经非常熟悉,才能由鸡飞犬吠的细微动静,立刻判断出是行商来买茶。诗人俨然已经是一个具有丰富农民生活经验的老农。诗人早期咏农诗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更大程度只是停留在作为一个游客的表面感观上,田园对诗人来说是一个放松心情的好场所。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诗歌加入了诗人更多的心灵感悟,需要诗人对田园生活有了较深的亲身体验和平静的心情后,才能在平凡的景致中传神地表现出田园的恬淡美,从而表达出诗人对平淡生活的满足感。田园成了诗人生活上和心灵上的家园。2、在早期的咏农诗中诗人反映的田园之乐更多只是局限在由丰年景象唤起的愉悦之情(“年丰田野亦多娱”12
),到了《四时田园杂兴》则更多地反映了日常乡居生活的欢愉。范成大虽然是封建士大夫出身,但他在之前担任地方父母官时已经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归隐田园更给了诗人一个机会,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农民当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日常的乡居生活中感受普通农民的生活乐趣。并由此感到一种心满意足的快乐: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四时田园杂兴》十二)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四时田园杂兴》二十)在诗中,诗人采用形象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诗人虽然已经是一个老翁,却依然有采摘蔬菜和野果的雅兴。蔬菜和野果都是农村普通的食物,诗人却能从中得到享受的乐趣。青嫩的蔬菜在诗人看来正是下酒的好佐料,酸酸的野果采回家后儿女也为此欢笑,诗人的喜悦之情更是不言而喻。诗人表面上是表现口腹得到的满足,实际上着意于表现自己身处乡居生活感受到的和谐和家庭和美的融融之乐。乡居生活虽然平淡,但在诗人看来,一些细微的变化也可以带来发现的乐趣: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四时田园杂兴》三十九)诗人抓住了小虫化蝶这一生机勃勃而又转瞬即逝的微妙瞬间,在这一普遍的自然现象中体会着捕捉的乐趣。诗人还通过朱门与乡居的比较突显出乡居另样的田野乐趣:乡村有朱门享受不到的美食之乐: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食肉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四时田园杂兴》五十五)在乡村鲜美野菜的对比下,朱门的酒食也显得淡然无味。诗人看似只是简单地将乡村和朱门的饮食做对比,实际上诗人借此表明了自己12
诗人之所以能在平淡的乡居生活中感到满足的快乐,是因为诗人有一种恬淡的心态。乡居生活虽然没有朱门的奢华享受,却也没有朱门的烦扰。诗人可以静下心来,体味身边的生活细节,享受简单生活的乐趣。在诗中诗人俨然已经是一个乡村老翁,在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全新的乐趣。同时归隐田园一直是诗人的心愿,诗人对于田园生活有种由衷的热爱之情。诗人在乡居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来自于心愿实现后的心满意足。因为满足,诗人才能领略到乡居生活的妙趣。参考文献资料:原著类:1、《范石湖集》(全二册)(原中华上编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年8月新一版2、《范成大年谱》孔凡礼著齐鲁书社发行1985年2月第一版3、《宋诗选注》钱钟书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一版4、《宋史本传》《范石湖集》附录三参考论文类:1、《简论范成大的咏农诗》廖柏昂湖北三峡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田园逸兴与悲悯之情——范成大的田园诗以及对传统田园诗的突破》刘琦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18卷第6期3、《泥土气息庄户心声──范成大农村诗浅论》邹化政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2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