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研究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精品优质公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研究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精品优质公开】

ID:931531

大小:54.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研究·第4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导入】一、知人论世: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学剑,钻研兵书。25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二、题解(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恢复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四周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家世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当前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男,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特别,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名胜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打扮亭”“御诗碑”等。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另有一种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俊俏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亲眷,于是投江殉情,身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2)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转变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文本解读】矶jī燧suì窦dòu潦lǎo巉chán上干云霄gān榭xiè鹘hú抟tuán蠡lǐ葭jiā赪chēng湓pén汲jí【作者的游踪】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山。【第1段】【问题1】烽火矶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烽火矶:高峻、怪奇【问题2】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由远及近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问题3】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第2段】【问题1】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彭浪矶至沙夹一段所见。小孤山和澎浪矶。【问题2】在作者笔下,小孤山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绘小孤山的美景吗?小孤山:峭拔秀丽【问题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对比金山、焦山、落星山数十里之内的山与小孤山对比(由远及近)金山上的楼观亭榭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问题4】澎浪矶又有什么特点?虽无风,亦浪涌。【问题5】第2段引诗句“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有什么作用呢?此处引用诗文典故,引发读者对景致美妙的联想,诗文与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第3段】【问题1】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问题2】写大孤山突出了大孤山的什么形象特点?大孤: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问题3】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探究赏析】(一)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主要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二)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明确: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一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三)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1、写孤石。明确:“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明确:“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3、写“俊鹘抟水禽”。明确: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明确: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四)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释义】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苏诗只简洁地写山色水阔、山势险峻、江水波涛汹涌,江阔山小。轻盈点染,凌空飘飏,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启发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拓展阅读】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沈园二首·陆游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赏析】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