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下7.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长文短读,练习概述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体会写法;3.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拓展,引导学生体会祖你的和蔼慈祥与萧红童年的自由快乐。【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体会情感,积累语言;【教学难点】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拓展,引导学生体会祖你的和蔼慈祥与萧红童年的自由快乐。【教学素材】搜集有关萧红的资料《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和园子的描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提示课题,概述内容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通过速读、默读进行学习。 2、借助注脚,弄明白课文的来龙去脉;(课件出示):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3、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物?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板书: 人:祖父 物: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倭瓜 黄瓜 玉米 事: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指导书写:“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四个词都代表昆虫,八个字都有“虫”字偏旁,学生书写一遍。(课件出示)理解:倭瓜就是南瓜,东北方言中叫倭瓜。二、品味语言,体会写法1、这篇文章,你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懂也难懂。萧红究竟想起了什么?请你默读课文,你会发现这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特别。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比喻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我们也读得不少,这个句子,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它很啰唆。你找到的话,请你画下来。(生读、画)(课件出示)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2、这一段话很特别,如果你掌握它的特点了,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生自由读、试背)(课件出示):老师隐藏一句,学生背一句。最后学生面对空白的屏幕一起“读”(背)一遍。3、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把这段话大致背下来呢?预设:里面的句子是反复的,比较好记。有趣,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师:是啊,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课件出示)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师:我们试着再读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师:反过来,你们带着我读,好吗?(师生换读)
4、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预设: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5、是啊,这就是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段反复结构的话,你们找找。(生默读,寻找。)(课件出示):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6、注意,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自由、无忧无虑、快活……) 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师生对读: 师: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就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就浇菜,祖父劳动——(生接)我就劳动,祖父真劳动——(生接)我就真劳动。三、回忆祖父,感受亲情1、“我”是在真劳动吗?请你读一读课文第4~14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生默读-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件出示)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蜒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蜒了。蜻蜒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蜒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2、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如果你是祖父,如怎样做?萧红的祖父对她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师生朗读体会祖父的慈祥,“我”犯了错后的理直气壮。 3、你们再看看,在这段对话里,“笑”出现了几次?(三次)小结:是啊,有三次,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又笑起来,祖父在和“我”说话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笑。你觉得祖父是怎样的祖父?宽容、和蔼、很有耐心,不会乱生气。4、拓展阅读,体会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祖父很爱笑,关于笑,《呼兰河传》里还有一个片段,我读你听。(课件出示)祖父的笑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又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交流小结: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非常快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四、了解萧红,推荐阅读 1、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但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难道她去问了它们?倭瓜,你快乐吗?我快乐。蜻蜓,你自由吗?我自由。请大家讨论一下。 小结:因为萧红自己很快乐,所以她觉得院子里的一切也很快乐。这就是“通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通感”。如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开心。伤心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愁眉苦脸。这就是“通感”。 2、同学们,你们能否猜测一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长大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交流。教师介绍萧红经历:我们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萧红长大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讲你听。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课件出示)
18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20岁的时候,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起码的吃、住也经常没有着落。而且,她也并没有像大家所猜测的,拥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闷,1941年,贫病交加的她,由于庸医的误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3、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一段话,蜜蜂、蝴蝶、蜻蜓,倭瓜、黄瓜、玉米,还有祖父,再一次出现在萧红的笔下。我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4、这些人、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课件出示)同学们,记在哪里了?——《呼兰河传》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尝试去读读——《呼兰河传》。【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选取文本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充分体验,乐于表达,并由此辐射全文,生成一张信息丰富的教学网。为了让学生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阅读,本课教学选取了原作中的一个节选《祖父的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让学生猜作家后半生的样子,教师大段讲述萧红悲惨的命运。由此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奇心以及关注作家命运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