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就是名师,同为一课,名师的授课却显得大气、自然,文本解读轻松自如,听得悦耳,学得轻松,课堂生机盎然,阅读教学目标达到水到渠成。且看名师教了:一、名师教了什么?1、串三个词语(“萧红、呼兰河、回忆”把作者、作品、内容串起来,理清了)对话(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同时老师板书、点拨,指出一句话,课文回忆了祖父园子里的物事人。2、抓重点词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大概。3、选两段文字朗读,解读文本,在朗读中理解文本,让学生感悟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4、了解反复语句的出现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抓住反复语句的出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5、设一个悬念拓展激趣:“作者童年的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长大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语文味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二、怎么怎么教的?1、首先将老师从三组相关的词语入手,让学生初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抓住了课文的两条主线,一是园子怎么样。二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这篇文章较长,如果一下子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可能学生回答不好,这样的提纲挈领无疑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拐杖。另外,也顺应接下来的教学,因为将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就是紧紧扣住描写景的自由与人的自由段落来展开的。2、其次教学景和人这两大部分的时候,将老师也是从整体入手的。比如教景这部分,先让学生朗读思考“作者回忆了哪些事物,然后交流板书。3、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对文本进行详略解读教。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篇幅又很长,为了在一节课把教学完美地呈现出来,将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大刀阔斧,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体现了该详的详,该略的略。在景这部分抓住了第17小节,体会景的自由。运用朗读设计也体现了整体性。这段话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突出了“自由”,领会自由感,了解反复的写法进行品味。在将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从10个“愿意……就”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在写人干什么这部分中,将老师让学生用句式“愿意……就”来说说我在园子里干什么,很快地让学生体会到人的自由。接着抓住浇菜这件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去品一品。4、板书清楚明了,高度概括主要内容。板书呈现作者回忆中的人、物、事,传递的信息特别清晰,尤其是写一写,看一看,理一理,胜过听一听的教学效果。可见蒋老师的语文教学心理学理论功底非同寻常。5、采用背诵的办法,讲解重点段落。“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段是全文需要重点理解的段落,蒋老师在处理上方法独到,他让孩子们找规律自己背,逐句隐去,一句一句地背诵。背诵的方法仿佛“死板”,但这“死板”的方法却蕴含着大师的智慧。孩子在背诵的过程中领悟这一段的结构,先总写,再分写。第一句是总起,其它各句都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相比之下,我们上课时提问:“同学们,请读一读这一段,这一段是总分的结构,先总写了什么,再分写什么?”不知强上多少倍。
蒋老师有目的地指导背诵,其实也是让孩子用心感悟作者的过程。孩子感悟到一切都是欣欣然,充满生命的气息。这里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中弥漫着自由的。6、抓住“反复”语段重点分析。“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大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在师生反复读,以各种形式,或齐读,或个人读,或合作读等,学生在反复有趣的朗读中渐渐感受到作者的自由和快乐,以及作者和祖父之间浓浓的亲情。蒋老师还出示萧红捉弄祖父的一段有趣,尽显童真童趣的描写,让学生对童年的萧红留下美好的印象。在面对作者的捣乱,祖父依然慈爱、宽容,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在园中的自由、快乐。7、拓展,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何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最好的办法是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蒋老师的策略是高明的,他选取了原作中的一个节选《祖父的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如此,教者还让学生猜作家后半生的样子,教师大段讲述萧红悲惨的命运。由此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奇心以及关注作家命运的同情心。三、其中的道理是什么?1、蒋老师让学生首先了解作者、了解课文出处,了解课文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其目的一是激发学生课内阅读的欲望,二是为教学解读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铺垫。2、学会理清思路,了解课文的大意,为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或难理解的语句做铺垫,为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下一个台阶做准备。3、板书高度概括,回忆中的物、事、人其目的是突出主要内容,突破解读文本中的难点。4、采用背诵讲解重点段落,抓住“反复”语段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运用啰嗦的语句,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重点段落及其语段结构,已达到体会作者思想感情。5、蒋老师在拓展文本时设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