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师:我们可以上课了吗?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吗? 生:预习过了。 师: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请三位同学带着课文上来,我们一起来听写三组词语。(指着三位学生)你们每人听写一组,其他同学三组词语都要默写。能不看课文上的词语就不看,实在默不出,可以偷偷地看一下,就一下哦。(众笑)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所以要听清楚、记住了。 师: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再写一个和刚才四个词是同一类的词语,想一想,应该写哪一类事物呢?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指其中一位学生)这位同学很聪明,他先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这叫信息,然后再把词语写下来,这叫诀窍。(其他学生纷纷仿效)有些同学不会写“韭菜”的“韭”、“谷穗”的“穗”,别干瞪眼呀,不是有书吗?赶快“偷看”一下!噢,你还找不到在哪个段落里,看来课前预习不细致,连“偷看”都费劲。(众大笑)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要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了解了有助于你把它们记住。(有学生忘了,东张西望)没记住吧?只能画个“大鸭蛋”,(众笑)等会儿填进去。还有一个词,你看应该写在哪一组词语后面?想一想这个词语属于哪一类?想好了再写。“草帽”。 (学生思考选择写在刚才哪一组词语后面。) 师:都听写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批改一下。 (让第一个学生读自己听写的词语,他扩充写的是“蚂蚁”。) 师:你为什么不写“草帽”? 生:因为我默写的词语都属于昆虫,而“草帽”是一件物品,不是昆虫。 师:呵呵,你不默就对了。你的字写得工工整整,人也长得漂漂亮亮。同学们,“字”可是你的第二张脸啊! 师:看第二组。(第二个学生读词语,第一个“倭瓜”写错了。)写错了就要改过来。看书,“老师”就在书本上。(生改正)倭瓜,见过吗?吃过吗? 生:就是“莴苣”。(众笑) 师:“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把那些长得圆圆的小南瓜叫“倭瓜”。 生:(继续读)黄瓜、玉米、韭菜。 师:你发现这组词语都是哪一类的? 生:都是吃的东西。 生:都是杂粮。 生:农作物。 师:对啦,那叫“农作物”,有些是粮食,有些是蔬菜,可能还有些是水果。“草帽”是“农作物”吗? 生:不是,所以我不用写。(众大笑)
生:(读词语)摘花、下种(zhòng)(师纠正读音)、铲地、浇菜、割草。 生:是“栽花”,不是“摘花”;“拔草”写成了“割草”。 师:对啊,花还没“栽”呢,你怎么能“摘”呢?(众笑)平翘舌音要注意区分啊!注意,“拔”不能写成“拨”。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啊? 生:动词。(师接话:对的!期待的样子。)一般都是种庄稼的。(师接话:对的!期待的样子。)都是在跟祖父做事情。 师:(夸奖)对啊,这叫“做农活”。那“草帽”写在哪里?可以单独写在边上啊!“草帽”的“帽”怎么写?看老师写。(师示范写“帽”,生发现右上部不是“曰”。)为什么不是“曰”呢?古代的帽子是这样的。 (师作画,生恍然大悟。) 师:这些词语全写对的请举手。(对举手的学生)你们真了不起!今后我们预习课文时要把生字词划下来,读读、写写。还可以把词语进行归类,这样可以帮我们记得更牢。 师:同学们,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 生:(投入地读书,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师:谁来读其中一个段落。其他同学用心去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心去感受,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能不能用个词语来概括。 生:(一男生朗读第二节)
师:读得很流利!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感觉吗?大家听了都有感觉,说明他读得不错。(对那男生)现在请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这一段。(生推荐一女生)你推荐她总是有道理的,就让我们一起听听看。 生:(一女生朗读) 师:(夸奖地)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了,我好像就在这个园子里了。 师:(高兴地)啊,她有两点经验:一是要投入自己的感情,二要想象,仿佛自己看到园子里的景物。同学们像她一样,一要投入,二要想象,再自己练习读读。 生:(非常投入地朗读) 师:愿意读这段的请举手?大家都愿意读啊,那就──不读这段了,(众笑)谁来读另外一段? 生:(一女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读得有声有色,不但有感情,而且有表情。请你们再读一读,我要看的出你的表情变化。(生自由读)这次我发现80%的同学都有表情变化。刚才你读得很好,奖励你推荐一个,这个人是最需要鼓励的,需要锻炼的。(生推荐一男生) 师:站起来就脸红,可能胆子比较小。今天行吗?(生点头)读得慢一点,声音响亮一点。 生:(读第十三节)
师:这里有个字要提醒你的。什么什么“似的”,“似”念翘舌音。请重新读一遍。(生再读)注意“团结”的“结”念jié,这里念jiē。接着读。(生接读)好的,他读完了,你们觉得他这次读和平时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更响亮一些了。 生:比平时说话更流利了一些。(师插话:读得更流利了。) 生:错误比平时少。(师插话:他读得更认真、更细致了。) 师:每一个人在课堂上只要认真读都能读好。请再读这段,认真读,读细致。 (生自由朗读第十三节。) 师: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请你写一两个认为恰当的词语,有的词语可能就藏在这两段话的字里行间哦。 生:生机勃勃。(师插话:请你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无拘无束的园子。(师插话:这个词好,和课文中有一个词是一样的。) 生:自由自在。 生:丰富多彩。 生:课文里就是“样样都有”。 师:这个“彩”是彩色的“彩”,请你写下来。 生:鸟栖虫居。 生:鸟语花香。 生:生意盎然。(师插话:生机盎然。) 生:充满温馨。 师:这个词好,生活充满温馨。看看我们同学读了作者的文字后,心里有些怎样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生:(齐声回答)生机勃勃的园子。
生:(齐声回答)无拘无束的园子。 师:还是一个──(生接)丰富多彩的园子、鸟语花香的园子、鸟栖虫居的园子。 师:我们还感受到这是一个──(生接)温馨的园子、生机盎然的园子……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概括这个园子的特点。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园子丰富多彩,作者是怎样把园子的丰富多彩描述出来的?这个园子充满温馨,作者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又是通过哪些词语、句子中流露出来的?……读读这两个段落,看看哪些词语、句子写得特别?轻声读一读,用心去发现一下。 (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词句。) 师:有发现的请举手。她在写这个园子的时候,哪些句子哪些写法很特别?她是怎么把园子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写得那样生动的? 生:(读第十三节)“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几句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师: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你再读读。(生读)活了吗? 生:(齐答)活了。 师:这里三个短句结构相同,这叫什么? 生:排比句。
师:就像人一样活了。我们把这三句话读一读。(生齐读)她是一连用了排比句,来写一切都活了,一切都充满生机。还有写得更特别的! 生:(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没人管。”)这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 师:怎么个相同法? 生: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生接:就唱歌),想说话(生接:就说话),想打瞌睡(生接:就打瞌睡),想不听(生接:就不听),想走出去(生接:就走出去)。自由吗?(生接:自由)可能吗?(生接:不可能)(众大笑)倭瓜、黄瓜它们可能吗?(生接:可能)这,就叫:自由!这个自由是通过“愿意……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一起读一读吧。 师:“谎花”你见过吗? 生:是黄颜色的花吧? 师:你看是哪个“谎”?“说谎”的“谎”啊,这个花只开花,不结果,向你撒里个“谎”,简称“谎花”。(众大笑)写玉米的那句更有意思:“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如果写它“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哪个更好? 生:课文中的好,好像显得更自由。 生:“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觉得很夸张,夸张得让人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读“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写得很温馨,把各种各样的昆虫的漂亮写出来。 师:怎么写出昆虫的漂亮? 生:它们的颜色很漂亮,五颜六色的,很鲜艳。 生:我觉得蜜蜂很可爱,叫的声音也很好听。 师:是啊,蜻蜓啊、蚂蚱啊、蜜蜂啊都是那么可爱,都聚集在我的园子里,这叫──生机,这叫──美丽,这叫──动人。 生:(读“我家有个大园子……不太好看。”)有许多昆虫,丰富多彩。 师:我这里有个问题:不太好看,你写出来干什么? 生:就是为了和大红蝴蝶比较。 生:更衬托大红蝴蝶的美丽。 生:很自然,不是光赞美园子。 师:就剩下大红蝴蝶好看吗?因为有了大的小的,好看的不好看的,那才叫──丰富多彩。这样的园子喜欢吗?你看她的喜爱就藏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这些,你再来朗读,感觉就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