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形式阅读教学教师张淑丽单位彭阳县第二小学课题名称祖父的园子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习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的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细细品味,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目标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环节的组织步骤1、2、3⋯⋯学习方式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介绍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进园子内容落点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自主学习的句子谈谈理解。2、交流初读课文情况步骤1、2、3⋯⋯学习方式三、再读课文,体验情感(感受我的“自由”)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内容落点2的心情。研读课文,体验情感自主学习2、汇报交流(1)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交流汇报“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3)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②交流、讨论3.读中感悟,体会“我”的快乐心情。(1)分角色读我和祖父谈话部分(2)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段步骤1、2、3⋯⋯学习方式四、领悟写法,总结延伸1、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2、交流展示(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内容落点3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回归全文,领悟写法合作探究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3、小结:作者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
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终点: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内容落点3回归全文,领悟写法——————合作探究内容落点2研读课文,体验情感——————交流汇报内容落点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起点:揭示课题介绍作者作业或预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4、学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自我评价每个教学环节的组织,都有一个主旋律,这篇课文教学设计的主旋律是: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而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我始终围绕着: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园子。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要正真让学生读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点少啊。虽然按照教材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实际教学中还要灵活处理。所以设计完教学我有个困惑就是:一节课时间所要完成的长篇课文,对教学目标的设置该把握到何种程度呢?而像我们学校每个班中学生较多的情况,又该如何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呢?